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滋阴降火;中西医结合疗法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治疗比较复杂,往往因治疗不当造成三高一低长期得不到控制,特别是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是一个严重问题。2005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PNS34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肾脏病学》[1]中关于PNS的诊断标准:大量蛋白尿(>3.5g/24h)、低蛋白血症(<30g/L)、显著水肿、高脂血症。其中前两项为必备,并通过相关检查排除狼疮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等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1
2、.2一般资料 5 将68例PNS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西医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9~62岁,其中9~20岁8例,>20~30岁9例,>30~40岁10例,>40~50岁4例,>50~60岁3例;病程2年以下者12例,2~5年者11例,>5~10年者7例,10年以上者4例。中西医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8~63岁,其中8~20岁9例,>20~30岁10例,>30~40岁8例,>40~50岁4例,>50~63岁3例;病程2年以下者11例,2~5年者12例,>5~10年者7例,10年以上者4例。在临床表现方面2组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
3、.1西医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疗程的激素治疗[2]。强的松首剂1mg/(kg·d),清晨1次顿服。连服8周后逐渐减量。通常为每周减5mg,减至0.5mg/(kg·d)时,将2d剂量为隔日清晨1次顿服,维持减量服用半年。以后缓慢减量,至隔日0.4mg/kg后,服1年以上,再缓慢减量乃至停服。常规加用环磷酰胺,隔日静脉注射200mg,总剂量为150mg/kg。 2.2中西医组西药用法同西医组。在激素首始阶段,辨证施治加用滋阴降火中药。处方:墨旱莲12g,女贞子10g,知母12g,黄柏9g,生地黄255g,甘草9g,牡丹皮9g。水煎服,每日1剂。激素撤减至小剂量时,加入补骨脂
4、10g、党参15g、黄芪15g,温肾补气;而在激素维持阶段,则以加强补肾健脾为主,予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另外,PNS患者血液多呈高凝状态,酌情加用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易感冒者,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8g,白术12g,防风6g)配合治疗。 3疗效标准完全缓解:3次以上测定尿蛋白阴性,尿蛋白定量<0.2g/24h,血白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显著缓解:3次以上测定尿蛋白定量<1g/24h,血白蛋白显著改善;部分缓解:尿蛋白减轻,3次以上测定尿蛋白定量>3g/24h,血白蛋白改善;无效:尿蛋白及血白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别或变化不明显。 4结果 4.1临床疗效中
5、西医组完全缓解14例,显著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24%;西医组完全缓解5例,显著缓解4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47.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效较佳。 4.2激素不良反应情况5 2组病例使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常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神经及精神症状、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或加重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中西医组出现激素不良反应为单一症状,共6例,占17.66%。西医组有1种激素不良反应者为11例,有2种以上不良反应者5例,共16例,占47.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西医结
6、合治疗能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 5讨论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PNS的主要药物,但在临床应用中,常因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影响其长期应用。激素为阳刚之品,在首始阶段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时,会导致机体阳亢,而阳亢则耗阴。所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火旺之证,如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兴奋、失眠、痤疮等。此时,宜予女贞子、墨旱莲、知母、黄柏、生地黄、牡丹皮、甘草等滋阴降火,不仅能减少激素的不良反应,还能改善全身情况,提高疗效。在激素撤减阶段,由于激素剂量减少,患者常表现阴损及阳,出现腰酸腿软、神疲体倦、食欲不振等,故治疗时强调阴阳双补,加用山茱萸、补骨脂、党参、黄芪等。直至激素小剂量维持阶
7、段,机体的阴虚火旺之证大为减少,为防止PNS复发,宜加强补肾健脾。另外,PNS患者多有高凝状态存在,故治疗过程中酌情加入丹参、益母草、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有助于提高疗效。5 我们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PNS,分阶段的辨证施治是关键。激素的使用要遵循叶任高教授率先提出的“首始量足,减量要慢,维持要长”的12字诀,再配合中药治疗,特别是在维持量激素治疗时,小儿着重补脾,成人着重补肾。只要使用得当,中药与激素治疗PNS有良好的相辅相成作用。【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3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