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ID:15199992

大小:3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8-01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_第1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_第2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_第3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_第4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对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尽一致。早在2001年Geerts等[1]即统计,下肢矫形术后若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下肢DVT发生率为40%~84%,其中近端DVT发生率为8%~24%,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发生率为1.8%~7%,致命PE发生率为0.2%~2.0%,而75%~90%的肺血栓来源于下肢、盆腔和下腔静脉。全髋关节置换(totalhiprep

2、lacement,THR)和全膝关节置换(totalkneereplacement,TKR)总的发生率分别42%~57%、41%~85%[2],约50%~80%的DVT可无临床表现。但由于可并发致命性肺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其危害极大.及时发现有赖于对疾病的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2]。11  DVT的发生,与术前患者本身的情况有关,比如老年人、截瘫病人。而在术中与手术方式及术中是否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有关,在术中插入假体柄时,骨髓腔内压力逐渐增高,使小的骨髓颗粒和游离脂肪通过静脉的破裂口进入体循环。

3、Pilto等[3]将130例骨水泥型TH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手术作对照,另一组术中保持髓腔内负压,术中经食管B超监测血栓。所有患者均延长使用LMWH抗凝。结果发现术中对照组在插入假体柄时有91%的患者可监测到小栓子,而试验组只有15%,术后4天对照组有18%发生DVT,而试验组只有3%。  传统医学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中医“脉痹”、“瘀血”、“瘀血流注”、“肿胀”等范畴。本病多由于损伤或机体虚弱伤气所致,“气为血之帅”,气伤则血行不畅,气不畅则血行缓慢,以致瘀血阻于脉中。由于患者多数是中老年人,本身气血运行相对滞缓,加上手术后长时间卧床,而易发生DVT。《

4、肘后备急方》云:“皮肉卒肿起,狭长如赤,名臁。”《医宗金鉴》中日:“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即作肿矣。”近年刘明伟[4]等认为髋部术后DVT相当于中医学脉痹、瘀血流注等范畴。朱之升等[5]认为本病的病机当责之于“气”,乃气虚血瘀,多因损伤后体虚而气血失和,瘀血阻滞,脉络痹阻。  按照外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分级标准[6],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绝大部分处于极高危状态,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较高,均需要给予预防措施。使用药物预防,如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可以降低DVT发生。但即使使用药物预防,DVT发生

5、率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亦高达16%,膝关节置换术达31%[1]。  1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防治概况11  1.1常规方法术后患者平卧于床,膝部应高于右心房水平,且小腿部又要在膝部水平之上,如果单纯只抬高膝部而不注意小腿部的位置,反而会加重小腿静脉回流,因此禁止仅垫高膝部,这样容易引起小腿DVT的发生。  1.2机械疗法  1.2.1肌肉泵的作用众所周知,机体自身促进下肢静脉血液正常回流,不仅依赖静脉瓣本身的完整性,呼吸所产生的胸腔负压,下肢肌肉的主动收缩,心功能的良好状态等三大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来维持其正常运行。对于术后患者而言,肌肉泵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有研究表明[9

6、]:足踝的主动“环转”运动,屈伸运动,内、外翻运动均可应用于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DVT形成,主动“环转”运动的作用最为理想。  1.2.2间断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pneumaticcompression,IPC)IPC设备由可间歇性充气膨胀及恢复的肢体加压套、充气加压泵和相应的控制装置组成。针对DVT的形成原因,利用其对肢体产生周期性压力来达到改善静脉回流、预防DVT形成的作用,是目前用来防止DVT发生的主要方法之一。Lurie等[10]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11thromboembolism,VTE)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用加压

7、设备可显著提高静脉血流速度和流量,增加血管壁剪切力,有效改善血流淤滞;周期性加减压作用产生的搏动性血流可通过远端肢体深静脉系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防止血栓形成。IPC通过间歇性施加空气对足部和小腿进行挤压,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也可以减轻组织水肿。有研究表明间断充气加压装置能增加静脉血流速度200%、增强内源性纤溶活性、降低THR术后DVT11%~23%、降低TKR术后DVT6%~22%,术后使用至患者下床活动,无明显副作用[11]。此外,IPC可能通过减少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抑制因子21(plasmainogenactiv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