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7614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对血脂异常增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的进一步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血脂异常增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的进一步探讨作者:牛连英,姜斌,张丽娜,赵晓静【关键词】血脂异常【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血脂异常增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据其冠脉狭窄程度及累积的支数分组为正常冠脉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测定空腹血清血脂水平对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至少1项增高的血脂异常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分析对比。结果冠脉正常组与3支病变组之间血脂各项指标比较TC、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3项指标有意义,单支病变与3支病变组织间
2、的比较TG1项有意义,双支病变组与3支病变组间比较载脂蛋白B(apoB)1项有意义。结论冠脉病变重者TC、TG、VLDL改变明显,病变程度与影响因素的量有关。 【关键词】高脂血症;胆固醇;甘油三酯;冠状血管5 目前冠心病仍是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其各种危险因素的研究不断深化,但其中最主要、最具威胁的致病因素仍是血脂的异常增高或代谢异常。本文对TC或TG至少1项增高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血脂异常增高的患者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住院患者按WHO冠心病诊断标准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经血清血脂水平测定TC或TG至少1项增高者共62例,男45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5±10.41)岁。 1.2方法 1.2.1分组对所有经JNDKINS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以有无冠脉狭窄或狭窄累积的支数分组,如冠脉无狭窄或任何1支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为正常冠脉组(0支);至少1支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50%为冠心病组;后者以累及左主干(以2支记)、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支数分为3个亚组,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
4、变组、3支病变组(3支以上病变归3支病变组)其中正常组18例,单支15例,双支10例,3支病变19例。 1.2.2血脂测定5选择取血前1个月内未服用降脂药患者,于住院后次日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4h内禁酒及剧烈运动,用酶法测定TC、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及apoA/apoB比值,共9项指标。 1.3统计学方法全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2结果 冠脉正常组
5、与3支病变组之间血脂各项指标比较,TC、TG、VLDL3项指标有意义;单支与3支组间比较,TG1项指标有显著意义;双支与3支组间比较,只apoB1项指标有意义;其他组间血脂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高脂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脂各项指标关系比较见表1。表1高血脂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脂各项指标比较 3讨论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脂质代谢异常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明确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就已经肯定TC尤其是LDL胆固醇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心血管事件(猝死、心绞痛、心
6、肌梗死、心衰)之间直接相关[1,2]。本课题对脂质代谢异常与冠脉的病变程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5 当冠脉存在3支病变时,TC、TG、VLDL均有明显增高,提示冠脉病变程度与这3项指标密切相关。在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相同的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后发现,病变程度较重者,以TG、TC、VLDL等指标改变明显,表明其与冠脉发病的关系密切,而冠脉为单支病变时血脂指标的差异最大,即在我们对冠脉不同病变与血脂水平关系比较后证实,TC、TG在致冠状动脉狭窄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在单支组、双支组、3支组与冠脉正
7、常组比较中,VLDL均有显著差异。因VLDL为血浆脂蛋白,其中主要脂类为TG,代谢过程中可生成富含甘油三酯的残粒,尤其在高TG时,由于脂类的交换,生成的残粒含有更多的胆固醇脂,这些残粒与CHD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Chung等的研究证实血中VLDL的代谢产物IDL及小VLDL最能预测其主动脉病变的程度[3]。单支、双支病变组与正常冠脉组比较各项指标并无明显差异,只是TC指标有升高的趋势。而在3支病变组与双支组和单支组比较,则多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在血脂水平正常或偏高至明显增高前血管的粥样硬化已逐渐形成。此过程的病理改变比较
8、缓慢而漫长,临床过程不明显,血脂检测正常或轻微异常而易被忽略,最终导致严重的血管病变。 【参考文献】 1GoldboutU,BeharS,Reicher-ressissH.Rationaleanddesignofasecondarypreventiontrialofin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