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7053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乌梅丸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35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乌梅丸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35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乌梅丸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小儿再发性腹痛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用乌梅丸加减,对照组35例常规口服颠茄片0.2~0.6mg/(kg·次)。结果治疗组在腹痛改善时间、总有效率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梅丸加味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效果显著。【关键词】小儿;再发性腹痛;乌梅丸加味 小儿再发性腹痛以反复性腹痛且持续数月为特点,患儿腹痛明显,但在发作间期缺乏异常体征。诱发腹痛的病因很多,分为症状性、消化道功能性与器质性。功能性
2、再发性腹痛最多见的病因是饮食不当、乱吃零食、过食冷饮、过度紧张或压抑,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肠痉挛而出现腹痛,临床多见,易造成小儿及其家长的恐慌,也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我院儿科对收治的35例再发性腹痛患儿采用乌梅丸加味治疗,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 本研究所观察病例70例,均为我院儿科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8月至14岁,平均5.6岁;病程3月以内2例,3~6月10例,>6月至1年12例
3、,1年以上6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月至14岁,平均5.7岁;病程3月以内4例,3~6月18例,>6月至1年11例,1年以上2例。70例患儿经胃镜及X线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病变。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 (1)腹部反复疼痛超过3月而在发作间期缺乏异常体征;(2)腹痛部位多不固定或不明确;(3)腹痛无规律性,程度轻重不一,间歇时间不等;(4)腹部触诊少数可有轻微压痛,发作时偶可触及痉挛的条索状肿物,常有腹胀,肠鸣音亢进
4、;(5)偶伴消化不良症状;(6)非侵入性检查排除腹内脏器器质性病变。70例再发性腹痛患儿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5 采用乌梅丸加味,方药组成:乌梅10g、花椒 10g、细辛3g、使君子10g、白芍10g、延胡索6g、川楝子10g、焦山楂10g、炒麦芽10g、神曲10g、木香6g、甘草6g。煎药取汁100~300mL,口服,3次/d。 2.2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腹痛发作时常规口服颠茄片0.2~0.6mg/(kg·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分别随访3月,观察患儿腹痛改善情况。 3结果
5、3.1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随访3月以上无复发。有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随访3月偶有腹痛发作。无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无改善,随访3月腹痛仍反复发作。 3.2治疗结果 3.2.12组腹痛改善所需时间比较5 治疗组腹痛改善时间为(4.5±2.7)d,对照组为(7.8±2.6)d,治疗组腹痛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表12组腹痛改善所需时间比较 3.2.22组总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
6、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表22组总疗效比较 4讨论 再发性腹痛是小儿的常见临床症状,发病率高,病程长,临床常表现为突然发病,来势迅速,腹痛明显,部位多在脐周,也可在少腹等其他部位,发作程度及时间轻重不一,间歇期则如正常儿,临床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目前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所干扰。由于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知自调,如若长期过食生冷,致寒伏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邪正相搏致使气机郁滞,血流不畅,经络不通而致腹痛。《幼幼集成·腹痛证治》说
7、:“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5故气机不通是该病的基本病机。乌梅丸方源于《伤寒论》,其中乌梅安蛔止腹痛,活血止瘀痛;花椒散寒燥湿,温通中焦;细辛煎剂及挥发油药理研究证明有麻醉镇痛作用[2];白芍配甘草,酸甘相合,缓急止痛,有良好地解除平滑肌痉挛、舒挛止痛之用;现代药理研究大鼠腹腔注射白芍可有镇痛作用,但口服效果不明显[2];焦三仙消积化滞,开胃健脾;川楝子、木香通畅气机,行气止痛。我们采用乌梅丸加味治疗35例小儿再发性腹痛,治疗组在腹痛改善时间、总有效率方面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
8、.05)。由此证明乌梅丸加味可以改善胃肠动力功能失调,解除痉挛,从而达到治疗腹痛的作用。【参考文献】 [1]陈秀霞.学龄儿童再发性腹痛的病因与治疗[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1998,32(4):396. [2]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54,6.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