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3952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四磨汤促进早产儿胃排空42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磨汤促进早产儿胃排空42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四磨汤口服液促进早产儿胃排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42例加用四磨汤口服液。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胃潴留、腹胀消失及达到足量喂养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磨汤口服液促进早产儿胃排空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关键词】四磨汤口服液早产儿胃排空早产儿出生后消化功能不成熟,胃排空功能差,易发生呕吐、腹胀、胃潴留。能量摄
2、入不足,不但影响生长,且易并发低血糖、硬肿症、各种感染,加重黄疸,严重地影响脑发育。我们应用四磨汤促进早产儿胃排空功能,缩短了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出生后3d内转至儿科的早产儿90例,均符合早产儿的概念[1],胎龄30~34周,体质量1100~2000g,均无先天畸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9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1.2治疗方法入院
3、后2组均给予综合常规治疗,包括置早产儿保温箱、置鼻胃管、补液等,均于鼻胃管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湖南中达骛马制药厂生产的四磨汤口服液,每次2.5mL,每8h1次。2组第1d的喂养量均为3mL/(kg·次),每2h1次,若能耐受,喂养量每日增加1~2次、1~2mL/(kg·次),并根据每次排空情况调整喂养量及次数,直至每天喂养总量达150mL/kg,即达全肠道喂养。观察7~10d。表1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组别n胎龄(周)Apgar评分性别(例)出生体质量(g)入院日龄(d)30~3132~344~
4、78~10男女1100~15001501~2000<11~3治疗组422814251722203012357对照组48301828202523321637115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2结果2.1疗效判断标准(自拟)显效:腹胀、胃潴留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有效:腹胀、胃潴留等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变。2.2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2.3主要观察指标比较见表3。表2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32组主要
5、观察指标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53讨论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在解剖生理上不成熟,胃潴留较明显,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消化能力弱,易发生呕吐、腹胀,不耐受肠道内喂养,持续数天甚至更长时间。发病原因主要是早产儿胃肠功能不完善,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较足月儿低,胃肠道的消化酶分泌功能较差,胃肠动力低下。而肠道营养对于维持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可防止肠道萎缩,促进肠道动力活性的成熟及胃肠激素的释放[2]。早产儿生后生长发育迅速,需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但其胃排空功能差,可造成摄入乳量少、热量不足
6、,从而导致低血糖、硬肿症、并发各种感染等。四磨汤由木香、枳壳、乌药、槟榔4味药组成。其中乌药、木香疏肝理气,有温和持久的促进肠道蠕动收缩作用;槟榔有拟胆碱作用,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分泌功能;枳壳能促进肠道节律性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促进排便[3]。实验证实,乌药与枳壳的复方水煎液可使家兔胃电图幅值、频率明显增高。胃电活动的成熟,为临床上解释四磨汤能促进胃排空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4]。本组观察结果表明,四磨汤口服液可明显改善早产儿的胃排空功能,提高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明显减轻了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组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
7、效率87.5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2组胃潴留、腹胀的消失及达到足量喂养时间的比较均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保证了患儿每日所需热量,防止了能量摄入不足导致并发症,并且剂量易掌握,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中选择应用。【参考文献】[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68.[2]曾超美,刘捷,李虹,等.早产儿血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变化的研究[J].新生儿科杂志,1999,14(4):145.[3]王淑华,殷站茹,梁丽霞.四磨汤治疗早产儿喂
8、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3):2486.[4]王琳,刘亚玲,夏传雄,等.四磨汤口服液对早产儿消化道动力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5):259.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