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2596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依普比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依普比善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分析作者:吴胡明马小董沈志浩 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已为众多的临床研究及临床使用所证实。但由于生长抑素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依普比善为国产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八肽衍生物,其疗效确切,费用相对较便宜。使得其在农村地区的广泛使用成为可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5例患者均为2004至2005年本院住院的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排除了其他原因所致出血。采取随机双盲法,
2、分成两组,治疗组(依普比善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33~71岁;child-pugh分级A级3例,B级25例,C级5例。对照组(善宁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5~70岁。child-pugh分级A级3例,B级23例,C级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4 治疗组:依普比善首剂0.1mg静脉注射,然后以25μg/h静滴,维持3d。对照组:善宁(奥曲肽)首剂0.1mg静脉注射,然后
3、25μg静滴,维持3d。两组同时给以制酸止血,补液、输血,对症支持治疗。观察24h,24~72h及出血停止1周内再出血情况及副作用。 1.3疗效判断 显效:24h内出血停止,2~3d粪色转黄,隐血试验阴转。有效:72h内出血停止,4d内大便转黄。无效:72h后未达出血停止标准,呕血、黑便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换用其它治疗方法或死亡。再出血:经治疗出血停止后1周内又再出血。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副作用。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效(略) 3讨论4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较高,在急性出血时病死率高达40%~50%。是消化内科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由于急诊内镜下止血工作的开展,如硬化剂注射,曲张静脉皮套扎治疗等,使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止血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由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技术要求高,术中视野欠清及较大的出血风险。因此,在基层医院,药物止血仍然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在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药物中生长抑素疗效最为确切。善宁是生长抑素八肽衍生
5、物,但由于价格昂贵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本组结果显示国产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八肽衍生物(依普比善)与进口奥曲肽(善宁),在疗效与副作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两药的费用相差一半余。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八肽衍生物,为十四肽生长抑素类似物,其药理作用与天然激素相似,作用较持久,半衰期延长,其控制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以明显减少输血量,而且安全性及患者耐受较好。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直接作用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内脏血管阻力,从而降低门脉压力[1];4(2)抑制胰高血糖素、
6、CGRP等内源性糖血管物质的释放;(3)降低内脏血管对糖血管物质的敏感性[2]。另外,胃酸能破坏粘膜凝血机制,妨碍血小板在出血部位的聚集和凝集,且能使已凝固的血块溶解,导致再出血。生长抑素八肽衍生物可明显降低血中胃泌素浓度,抑制胃酸分泌,从而达到止血作用及能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力[3],同时还能防止胃酸反流入食管,消除胃酸、胃蛋白酶对血凝块的溶解作用。从而既能有效止血,又能防止再出血。 依普比善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面,能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使医疗费用明显下降,费用/疗效比更小,使患者能
7、承受,患者的依从性更高。因此,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面,依普比善可作为首选药物及常规用药。【参考文献】 1吴云林.生长抑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急性出血.中国光电医学杂志,1993,2(4):224~226. 2HsiuHI,LinLC,LeeFR,etal.Changesofhepaticandsys-temichemodynamicsfollowingsomatostatinadministrationinpatientswithhepatitisrelatedcirrhosis.JGa
8、stroenterol,1993,8(1):154. 3BarrisT,BorderieC,StrockP,etal.Effdetsofoctreotideonloweresophagealsphinctedinpatientswithcirrhosisandportolhypertension.DigdisSci,1998,43(7):1566.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