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92035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摘要】 为探讨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效果,选择2000—2007年在我院儿科就诊的迁延性腹泻病人,共12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中药组,疗以虚寒型,给以健脾、助阳、除湿、涩肠四法;湿热型以清热、除湿,益气生津。对照组,头孢噻肟钠静滴50~100mg/(kg·d),病毒10~15mg/(kg·d)静滴,无发热者给以复方苯乙哌啶口服。疗程为1周,结果中药组有效率91.66%,对照组有效率7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关键词】儿童;迁延性腹泻;中
2、药治疗 迁延性腹泻是腹泻的一种特殊分型,常因腹泻治疗不当可使病程迁延,应用抗生素和一般支持疗法亦难收到好的效果,我院采用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52007年我院儿科就诊腹泻病人,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和疗效方案》[1]确诊为迁延性腹泻病例共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2个月~3岁。病程2周~2个月,大便日达3~10余次,呈稀糊状、蛋花汤或稀水样便,带有黏液或不消化食物。镜检有脂肪球,少许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球。其中合并佝偻病50例,营养不良30例,营养不良性贫血18例,口腔炎12例,鹅口疮6例
3、,呼吸道感染16例,在就诊前均经过助消化药、收敛药、各种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1.2分组及治疗方法 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年龄和病情相近。(1)中药组分为虚寒型和湿热型[2]。①虚寒型52例,占中药组86.7%。治法以健脾、助阳、除湿、涩肠四法配合。常用药物:健脾以党参、太子参;助阳以肉豆蔻、补骨脂、肉桂(或桂枝);健脾利湿以白术、苍术、茯苓、猪苓等;涩肠以诃子、芡实、五味子、桑螵蛸等。②湿热型8例,占中药组13.3%。治法以清热、除湿、益气、生津四法配合,清热用葛根、黄连、升麻、白芍;除湿以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生津以沙参、麦冬
4、、玉竹、茯苓、白术等。处方选用8~10味药物,用量因年龄而异,一般1.5~6.0g,服药1周为1个疗程。(2)对照组5采用头孢噻肟钠静滴[安徽威尔曼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1985、国药准字H34021986,规格50~100mg/(kg·d)],利巴韦林[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9090,规格10~15mg/(kg·d)],静滴,复方苯乙哌啶口服,1周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1988年国家卫生部《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次数1~2次/日,成形软便,
5、便常规正常,体温正常,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好转:用药后大便次数减少,性状好转。无效:用药后大便次数不减少,性状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中药组及对照组疗效观察(略) 3讨论5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及多发病,病原菌复杂,病毒是其主要病源。而迁延性腹泻是部分营养较差的人工喂养儿因患腹泻迁延不愈,亦可能是长期滥用各种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真菌感染所致,病程在1个月以上,大便次数和性状很不稳定,易并发营养不良佝偻病,或因免疫功能差易发生泌尿道、呼吸道的继发感染。本组资料观察发现中药治疗迁延性腹
6、泻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迁延性腹泻的主症为腹泻,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用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薄弱,加之感受外邪,饮食内伤,湿热蕴郁等因素而致腹泻,其临床表现包含了外感、内伤后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但无论病因如何,其病位在脾胃,辨证常属,脾虚寒泻或脾湿热泻,脾虚寒泻立法以健脾、助阳、除湿、涩肠四法配合,脾湿热型立法以清热、除湿、益气、生津四法配合。中医理论认为“凡泻皆兼湿”,湿为其标,“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两型均重用淡渗之品,使邪从小便而消,虚寒型兼以以涩肠止泻。对于细菌型腹泻,合理的应用抗生素确有卓效
7、,但它也干扰了肠道正常菌群,尤其是无原则的长期应用更是利少弊多,尽量采用高效窄谱敏感抗生素,以免在杀菌的同时破坏其他菌群。我们对小儿迁延性腹泻大多采用中药治疗,且无1例使病情加重或恶化。因此,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患儿痛苦轻,费用低,疗效高,使用方便,家属乐于接受,易于推广。【参考文献】5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试行)[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2]田德录.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0-216. [3]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
8、:中国医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