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80972
大小:27.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28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71%,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关键词】下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2、(thrombusofthedeeplegvein,DVT)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静脉搏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形成,好发于下肢,是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DVT可以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为了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对我科2011年1月-2011年5月280下肢骨折的患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评价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41.1临床资料本组280例患者中男192例,女88例,年龄14-72岁
3、。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42例,胫腓骨骨折160例,髌骨骨折26例,跟骨骨折21例,内、外踝骨折19例。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4例,行支架外固定40例,行切开复位加支架外固定98例,经皮穿针内固定30例,保守治疗8例。将2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2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2.1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病情、疾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
4、及后果,尤其对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合并复合伤等患者,更要详细讲解。直到患者自己能复述,并引起重视。讲解DVT的常见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师、护士。2.2一般护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位,离床面20-30cm,膝关节微屈曲位;注意保暖患肢,以免其受冷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患者进低脂、清淡饮食,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止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嘱患者禁止吸烟,防止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痉挛。2.3早期功能锻炼早期采取膝、足、踝关节主动
5、、被动运动锻炼,行床股四头肌、腓肠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15-20分钟,每天多次,以不疲劳为主,应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要循序渐进,通过肌肉收缩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淤血排空,防止血栓形成,达到预防的目的。42.4预防性抗凝治疗对于DVT高危患者可预防性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低分子肝素、羟乙基淀粉、人血白蛋白等,用药期间应认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避免饮酒、避免食用含维生素K类食物,刷牙用软毛刷;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指标,注意观察有无牙龈、鼻、手术切口、泌尿
6、系统、消化道、注射部位出血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2.5静脉穿刺注意事项尽量避免采用下肢静脉输液,以避免静脉炎。若必须使用下肢静脉,应保证一次穿刺成功,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3结果观察组发生DVT1例(0.71%),对照组发生DVT12例(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讨论血栓形成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血管壁损伤:手术可损伤血管,术中、术后下肢静脉穿刺及输液,特别是输入激惹性常性溶液,如抗生素、高渗葡萄糖等可机械性损伤静脉内皮。(2)高凝状态:骨折后凝血因子和纤维蛋
7、白原增加,抗凝血因子减少,纤溶抑制物形成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手术破坏的组织代谢产物等可激活凝血系统。(3)静脉血流淤滞。术后卧床、活动减少均可致静脉血流淤滞。下肢骨折后肢体不能活动,需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创伤和手术后患肢肌力降低,对血管的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血液回流不畅、术后止血药及脱水剂的应用使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4通过对280例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笔者认为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DVT形成,保证患者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的疗效。参考文献[1]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8、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2]李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5,12:740-742.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