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79814
大小:3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01
《多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多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多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多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多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多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绝不是就关系论关系的窠臼性、静止性关系,而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征,即绝对性中有相对性,相对性中存在绝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准确地阐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不仅是丰富和发展学科基础理论的现实要求,而且是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多维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简要评述 当前,
2、从教育学视角来看,表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观点主要有“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和“主体间性”理论。“单一主体论”坚持主体的唯一性,要么是教育者为主体,要么是受教育者为主体,二者必选其一。“双主体论”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与学并行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别为教与学的主体,缺失了任何一方的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主体间性”理论从双方人格、尊严的平等性诉求出发,强调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平等。应该说,三种观点都各自具有相应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可取之处,具有历史进步性。但显然,任何一种
3、观点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都难以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尚不能充分彰显各自的理论价值和诉求。究其原因,一是研究视角的狭窄。纵使考虑到教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但思想政治教育还作为一种政治活动,甚至是文化传承活动而客观存在着,况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还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征。所以,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还需要进行政治学、文化学和本体论等视角的探讨。二是研究思维的混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和庞杂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利益诉求的多样性以及知识生产、传播、
4、教育格局的变化等无形中加大了人们对实践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认知、理解和把握的难度,导致知行不一、言行相悖的脱节现状。在科学、技术都成为意识形态的时代,固守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而不是以动态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论争的又一重要根源。三是研究内容的欠缺。任何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植根于特定的时空维度之中,任何刻舟求剑的刻板做法都会割裂主客体之间的合力张力关系,从而导致学理性与实践性的博弈和冲突。对此,极有必要从以下维度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相关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 首先,从现代
5、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态视角来看,是主导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体。 所谓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或维护本阶级的各种利益,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指导方针,引领、教育和改造民众,使民众的政治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等向着统治阶级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达到其所期望的水平。 简而言之,实现价值的导向性,形成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主导思想在社会领域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学校、政党活动等进一步传播、巩固和实现政治社会化,这是一个国家、政党得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关键。当前,
6、一元主导和多元并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领域的常态。但不管多元化如何发展,都必须以一元主导为依据和前提,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和稳定。为此,必须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诸如教师、政党、国家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掌握绝对性、权威性的话语权和管理权。这种法定性、历史性的地位是不容任何形式篡权的。这既是统治阶级统治智慧提升、统治能力增强和统治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是基于人的发展要求和现实的反映,侧面论证了“单一主体论”中教育者为主体观点的合理性、不容置疑性。 随着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柔性政策的运用直径不断被拉长,越来越惠顾
7、于人的需要,人的尊严、利益也在不断地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视野,即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天人合一”的民族哲学智慧,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吸取马克思主义各种科学理论的营养,从西方哲学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萨特的“自我中心论”、胡塞尔的“主体间的自我”、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共在”主体际性理论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交往行动”观念中吸收可供借鉴的有益成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引起学界的密切关注。所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充分尊重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指向个体的现实生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发扬
8、其主体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有机统一。就其实质而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下移、教育途径的转移、教育方式的转变,是对现代社会个体人的尊重。从其产生的现实背景来看,一是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积极回应,旨在改变空对空、两张皮的现象,实现知行合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