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64579
大小:2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包头市2006年流感病毒抗体监测结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包头市2006年流感病毒抗体监测结果作者:孙连桃马淑一徐能义【摘要】目的:了解包头市2006年流感抗体水平,为科学预防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半加敏红细胞抑制试验,对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采血室收集的454份空腹静脉血清进行流感抗体检测,对包头市人群流感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检测人群H5N1阳性率为62.6%,以5~15岁(78.3%)和15~25岁(73.3%)年龄组较高;H9N2阳性率为36.0%,以25~60岁年龄组最高;A1/上海/7/1999(H1N1)亚型阳性率为38.2
2、%,以5~15岁年龄组最高;B/浙江/2/2001(Victoria)阳性率为71.0%,以5~15岁年龄组最高。结论:2006年包头市H5N1型、B/浙江/2/2001(Victoria)型流感抗体水平较高,不易引起相应病毒型流感的大流行,婴幼儿和老年人抗体水平相对较低,建议在流行期前进行预防接种。【关键词】流感病毒;血清学;监测5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又以呼吸道飞沫传播,极易引起流行[1]。而且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可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异,导致新亚型的出现,人群对新亚型缺乏免疫力,故可引起大流行
3、,甚至世界大流行[2]。至今,人类尚未完全掌握流感病毒的变异规律,是人类尚未能有效控制的全球性传染病,是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呼吸道传染病[3]。因此开展流感的监测工作,以研究掌握流感病毒的变异规律,及时选用新的变异流感毒株,制备有效的疫苗,才能有效预防流感的发生甚至流行。现将包头市2006年流感病毒血清学的监测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6年分四个季度选取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采血室采血的患者共454人(男性238人,女性217人),收集空腹静脉血,于采集当日分离血清,
4、-20℃冰箱保存待检。1.2流感病毒抗体测定采集的血清标本在测定前经常规霍乱菌滤液(RDE)处理后用终浓度20%的鸡红细胞吸附,以去除非特异性抑制素和凝集素。然后用微量半加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测定各型流感抗体[4],测定的抗体包括:H5N1、H9N2、A1/上海/7/1999(H1N1)、B/浙江/2/2001(Victoria)。结果判断以血凝抑制滴度≥1∶10者为阳性血清[4]。A1/上海/7/1999(H1N1)、B/浙江/2/2001(Victoria)、以及霍乱滤液(RDE)购自国家流
5、感中心;禽源H5N1、H9N2标准灭活抗原购自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禽流感课题组。1.3统计学方法不同年龄组阳性率比较,采用行乘列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52结果检测人群2006年禽源H5N1阳性率为62.6%,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5~15岁(78.3%)和15~25岁(73.3%)年龄组较高;H9N2阳性率为36.0%,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上海/7/1999(H1N1)亚型阳性率为38.2%,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
6、学意义(P<0.05),以15~25岁年龄组最高;B/浙江/2/2001(Victoria)阳性率为71.0%,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5~15岁年龄组最高。详见表1。表1包头市2006年各年龄组血清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 3讨论在自然人群中,流感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于60%不易造成大流行[5]。从包头市2006年流感血清学监测结果可见,B/浙江/2/2001(Victoria)型抗体、H5N1型抗体阳性率较高,均高于60%,因此近两年不易造成这两型流感病毒的大流行,当然,
7、并不排除散在和局部爆发的存在。5本次检测人群流感病毒抗体H5N1、H9N2、A1/上海/7/1999(H1N1)、B/浙江/2/2001(Victoria)水平,普遍以青少年、中年人阳性率高,婴幼儿和中老年人阳性率低。原因可能是青少年、中年人在学校、工作单位集体生活多,活动范围广,接触相应病毒的机会多;婴幼儿与其从母体获得的抗体较少,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等因素有关;而老年人外出活动相对较少,接触相应病毒的机会少,并且自身免疫功能有所降低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相应抗体相对较低的原因。婴幼儿和老年人免
8、疫力相对较低,呼吸道抵抗力差,而其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又低,因此,一旦接触流感病毒,极易引起流感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开展流感监测的同时,应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尤其是在流感高发季节,对重点人群如婴幼儿和老人等在流行期前进行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是非常必要的。【参考文献】[1]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2.[2]刘运德.微生物学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10.[3]刘传楠,洪浩,陈芬,等.1995-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