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观察作者:霍有萍,张树林,吴相锋【关键词】参松养心胶囊;室性心律失常2005年10月-2006年7月,笔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收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患者来源于本院2005年10月-2006年7月的住院患者。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2~74岁,平均(65.12±8.48)岁;病程最短7个月,最长10年;其中单纯性心律失常8例,合并冠心病9例,高血压11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0~70岁,平均(66.63±
2、9.87)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5年;其中单纯性心律失常6例,冠心病12例,高血压9例,肥源性心脏病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7室性期前收缩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1]中相关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符合心悸病,证属心胆气虚、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患者。 1.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不具备下述排除标准的患者。 1.4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患有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1.5中止试验、脱落病例、剔除病
3、例及处理治疗中发生原发疾病或心律失常进行性恶化、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事件及需停药的药物不良反应时应终止试验。发生不良事件病例按无效病例记入观察病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者服药时间超过2周,记录总病例并统计疗效;未超过2周者总结时归入剔除病例。所有终止病例均作安全性分析。7 患者不愿继续服药或因不合作而失访病例为脱落病例。应分析脱落的原因与治疗有无关系并尽可能作安全性分析。在病例总结和分析时,对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操作规程观察不能分析疗效者为剔除病例。 2治疗及观察方法 2.1随机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原则,以查表法建立随机化分组表,60
4、个自然数按随机序列,产生60个数值,数值为奇数者分配至A组中,数值为偶数者分配至B组中。分组完毕后分别装入外观一致的信封内,密闭、打乱次序后编码。观察时按信封编码顺序抽取,开启信封后按A、B分组给予相应的药物。 2.2服药方法A组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30058),每次4粒,每日3次。B组为慢心律片对照组,口服慢心律片(上海医药集团信谊制药总厂生产,国药准字:H31021874),每次150mg,每日3次。7 为保证患者安全,治疗原发疾病的药物保证剂量不变或酌情减量,疗程4
5、周。 2.3观察指标 2.3.1疗效性观察 ①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每周做1次观察记录)。②观察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疗前、疗后各记录1次);全部病例观察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疗前、疗后各记录1次)。 2.3.2安全性指标 ①治疗前后一般体检项目情况。②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变化(疗前、疗后各做1次)。③治疗前后肝、肾功能(ALT、BUN、Cr)变化(疗前、疗后各做1次)。④详细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 2.4疗效标准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判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
6、究指导原则》[2]。显效: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7%以上;有效: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减少小于50%、无变化或加重。中医证候疗效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方法。观察项目: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舌黯、舌红、脉涩。心悸:重=8分,中=4分,轻=2分,无=0分;其他:重=4分,中=2分,轻=1分,无=0分。痊愈:积分减少≥90%;显效:积分减少≥70%;有效:积分减少在70%~30%之间;无效:积分减少<30%。 3结果 3.1治疗后动态心电
7、图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7%。参松养心胶囊组总有效率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 3.2中医证候疗效 (见表1)表1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3.3不良反应情况7治疗组2例患者服药后有轻度胃脘部不适,予对症治疗后缓解。对照组1例患者服药后有恶心感,未予处理,后自行缓解。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4讨论室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张
8、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惊悸”为病名,认为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故有“动即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心悸之病变多虚实相兼,而以虚为主,实则多为痰饮、血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