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

ID:15164137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1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_第1页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_第2页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_第3页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_第4页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的方法研究【摘要】中医学迫切需要制定常见证诊断标准。对常见证的规范研究成果及不足进行分析。把握辨证思维规律,坚持从症辨证原则,进行整体科学设计,统一研究方案、研究内容,证候的全面、规范为基础,建立证候辨证量表是关键,整体性完成约100个常见证诊断标准的制定,有效指导临床辨证【关键词】辨证证候常见证诊断标准[Abstract]Itisnecessarythatthediagnosticstandardofcommonsyndromebeconstitutedinordertoanalyzethestandardizationresearchanditsde

2、ficiency.Itisnecessarytomastertheprincipleofdifferentiationthought,comprehensivelyandscientificallydesignonthebasisofdifferentiatingaccordingtosymptoms,coordinateresearchplanandcontentandgenerallyconstituteabout100commonsyndromediagnosticstandardstoeffectivelyguideclinicdifferentiationwit

3、htheestablishingofsymptomgroupscaleasitskeypoint,whichprovidecomprehensiveandregulativesymptomgroup.[Keywords]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manifestation9ofsyndrome;commonsyndrome;diagnosis;standard中、西医学对病变诊断的思维原理和方式有很大差异,病和证的概念及认识角度均有不同。因此,常见证诊断标准的制定,不能照搬西医制定疾病诊断标准的思路与模式,一定要以指导临床准确辨证为目标,必须符合

4、中医学的理论和辨证的原理、规律、方法。在充分吸取已有诊断标准制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整体科学设计。坚持从症辨证的原则,在证候辨证量表的基础上,首批整体完成100个左右常见证诊断标准的制定。这样研制出来的诊断标准,才能被中医界接受,方具实际应用价值。1标准制定的意义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精华和优势。中医学的“证”既重要,又极不规范,中医学历史上形成了八纲、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等诸多辨证方法,各有一定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而又需要互相补充。中医学对“证”的规律性、系统性,尚认识不够,辨证依据欠客观,不易为临床所掌握。辨证方法多样,概念混淆,病情千变万化,证名异

5、同难辨。由于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现在不辨证、不会辨证、辨证结论不一的情况普遍存在。随着中医学理论和对辨证认识的不断发展,对于“证”的规范化和科学评价方法,已成为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现代研究的关键与前沿。“证”9的研究走过了50年历程,始终是有进步而无突破,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证的诊断标准,因此,中医学迫切要求建立规范的、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1]。制定出统一的常见证诊断标准,对于临床诊断、疗效评价、科学研究、新药研制、中医教学、国际交流等均属必需。2研究现状的分析对“证”的诊断标准,国内已有许多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如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2]、

6、血瘀证诊断标准[3],郑筱萸主编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李振吉等编撰了《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中医证候名词的审定[4],赵金铎主编有《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冷方南主编有《中医证候辨证规范》,邓铁涛主编有《中医证候规范》,程绍恩、夏洪生主编《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朱文锋制定了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5]等。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的离开了辨证体系而单独制定某个证的诊断标准,不符合症状全面、整体综合的辨证原

7、理,只列出与该证有关的证候,不可能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割裂了证与证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可能考虑此证与彼证的鉴别,有的互有差异,如据初步统计,肾虚证的诊断标准有12个版本,血瘀证的诊断标准有14个版本,脾虚证的诊断标准有16个版本等[1],如此多的“标准”9,实际就是没有标准,使用者无所适从。二是有的只将该证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加以定义、诠释,并不是以诊断标准的形式出现,只能简单列举几个症状,缺乏计量数据,没有判别方案,尚难起到诊断标准的作用。三是只提出某证型的常见证候及其判别方法,而没有明确“从症辨证”的操作规程,从而变成按病分型,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