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52388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和胃冲剂治疗慢性胃炎63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胃冲剂治疗慢性胃炎63例临床观察【关键词】慢性胃炎我院于2002~2005年10月采用和胃冲剂治疗慢性胃炎患者63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63例治疗组患者与56例对照组患者参照一般统计学处理原则,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组方式进行临床观察。病例选择标准分为西医病名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两部分。(1)西医病名诊断标准:所有被观察对象均有上腹部不适、疼痛反复发作史,食后饱胀,或伴有嗳气泛酸、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体检可有上腹部压痛;纤维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2)中医辨证
2、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两个证型。①气滞证:主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嗳气或矢气则舒,舌苔白,脉弦。次症见遇恼怒复发或症状加重,胸闷食少,嗳腐吞酸,大便不爽。上述主症必备,并兼具次症2项以上者,即可诊断;②6火郁证:主症见胸胁满闷、灼热疼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或弦偏数。次症见吐酸、嘈杂、嗳气、呃逆。凡具备上述主症2项及次症1项者,即可诊断。(3)纳入标准: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所具症状,就诊前1个月内曾做纤维胃镜检查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属气滞证、火郁证患者,被列入
3、观察对象。1.2一般资料治疗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对照组56例,男32例,女24例。119例中住院患者30例,门诊患者8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1年。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06例,其中7例伴有十二指肠球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者13例。中医辨证属气滞证者69例,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29例;属火郁证者50例,其中治疗组23例,对照组27例。多数患者有胃痛反复发作史,遇劳累、受凉、饮食不当、情绪变化时,胃痛发作或加重。大部分患者曾不定时服用过中药快胃片、三九胃泰、胃苏冲剂、养胃舒或西
4、药胃复安、胃仙U、雷尼替丁、洛赛克等药物中的1~3种。就诊前1个月内未进行过正规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3方法治疗组服用和胃冲剂,主要组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木香、柴胡、白芍、香附、元胡、生甘草。每次1包(每包18g),每天3次。对照组服用三九胃泰冲剂(每包18g),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在治疗过程中,不得同时服用任何治疗胃病的其他中西药物。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
5、t检验,取α=0.05。62结果2.1疗效标准(1)临床痊愈:症状消失,6个月内无复发;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2)显效:主症明显改善,次症好转,6个月内无复发;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好转。(3)有效:主症改善,其他症状仍存在,6个月内虽有发作,但程度减轻;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轻度改善或无明显变化。(4)无效:症状和检查结果无变化或加重。临床痊愈+显效+有效计为总有效。2.2临床疗效患者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
6、1两组患者用药后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2.3症状变化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主要症状及体征平均起效和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表2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平均起效和消失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3讨论慢性胃炎依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当归属于祖国医学之“胃痛”6范畴。乃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所引起。其病机总以气机郁滞为要,因导致胃失和降而生诸症,故治疗当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而脾胃的受纳运化,中焦气机的升降,皆有赖于肝之疏泄,《素问・宝命全
7、形论》有云:“土得木而达。”因此病理上可出现木旺克土,或土虚木乘,治疗上更求条达肝木气机而使胃得和降。和胃冲剂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化裁,乃取其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方中柴胡、香附、木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防木侮土;元胡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因患者多有口干口苦,脘胁灼热疼痛,故另重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行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理气、活血行瘀、和胃止痛之功。此外,当今的社会充满竞争与压力,使得生活紧张而无规律,或所欲不遂,肝失条达;或内伤饮食,从而人群中胃脘疼痛不适的发生率相当高。这与祖国医学对
8、胃痛病的认识一致。因此,和胃冲剂的组方切中了病因病机。本研究结果亦证实,和胃冲剂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大量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CG)、消化性溃疡(PU)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致病菌[1]。早在1990年悉尼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