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34663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关键词】结肠肛管吻合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983年6月~2003年6月2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1例,骶前感染1例。随访22例,随访时间1~16年。24h排便中位数为7次(6~11次/24h)。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腺瘤息肉病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重建术 家
2、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eadenomatouspolyposis,FAP)的手术切除及重建方法文献多有报道[1~3,5],但各有优缺点。笔者于1983年6月~2003年6月选择25例FAP行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选择术前经病理证实的FAP病人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6.8±12.3岁,病程3~20年。其中4例有癌变。全部病例息肉仅限于升结肠远段结肠,以直肠、降结肠为甚。 1.2手术方法距回盲瓣15cm处切断升结肠,行
3、常规远段结肠、直肠切除,在齿状线上分离,留置直肠肌鞘5.0cm,保留直肠粘膜约2.0cm。结肠―肛管吻合时,肛门外置结肠4~5cm,并在外置结肠内放置质软、内径>1.0cm引流管,以利减压。外置肠管上套一塑料袋,以便收集排泻物,易于护理。术后3~4周,肠管水肿等消失后,外置多余肠管用电刀切除。全组病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瘘。 2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骶前感染2例。术后3天始带尿管训练膀胱排尿功能,1~2周拔除尿管。全部患者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术后近期24h排便次数可达20~30次,应用较大剂量收敛及止泻药
4、并加强排便功能锻练。术后随访1~16年,全组病人24h中位排便次数为7次,偶有大便溢出4例。全组患者均能有意识的排气和排便。5例术后1年、4年肠镜分别发现剩余结肠内新生息肉1~5枚,直径均<1.0cm,行烧灼切除,病检无恶变。 3讨论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外显率70%~95%,散发占1/3,病变多限于直肠及降结肠[1]。本组选择升结肠无息肉之病例,手术切除病变结肠、直肠粘膜,从而防止远期恶变,且保留了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使患者的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提高了其术后生活质量。结肠―肛门吻合时,使肛门
5、外留置约5.0cm之肠管并肠腔内放置引流管,有利于术后排泻物的管理及减少肛门部的污染,减轻患者痛苦,促进伤口愈合。外置肠管在术后3~4周水肿消失后均有一定回缩,多余及部分坏死肠管行电刀切除,未见并发症。术后排便次数较回肠储袋―肛管吻合稍多[2~4],但此术式简单且并发症少。 手术中的操作经验及注意事项:(1)术前病检无恶变者,分离系膜时尽量靠近肠管,特别是游离盆腔段直肠时要在骶前间隙直肠侧分离,分离前壁时应保护前列腺被膜,紧靠直肠切断侧韧带,这样不仅可避免术后的排尿及性功能障碍,且能减少术后的疼痛及粘连性肠梗阻的机会。(2)分
6、离直肠肌鞘时可在粘膜下注入加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可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污染机会,肌鞘的长度在齿状线上5.0cm即可,此已能确保对肛管括约肌的保护。直肠粘膜的保留以齿状线上1~2cm为宜,此处粘膜对控制排便有重要意义,且迄今未见此残留直肠粘膜发生恶变的报道。(3)结肠―4肛管吻合前,首先确定肠管无扭曲,吻合口无张力。进行吻合时结肠浆肌层与直肠肌鞘固定6~8针;结肠全层与内括约肌和残留直肠粘膜间断缝合8~12针。结肠―肌鞘间可放置橡皮引流片,术后48h可拔除,可避免其间积液存留。盆腔放置引流经肛门旁引出。综上所述,选择合适家族性腺
7、瘤性息肉患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临床有一定的适用价值,且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愈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32. 2ParksAG,NichollsRJ,BelliveauP.Proctoc-olcctomywithilelre.servo[randanalanastomosis].BrJSuge,1990,77:533-538. 3刘复生,余宏迢.胃肠道息肉和息肉病的诊治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4):195. 4高枫,唐宋江,陈立生.结直肠切除回
8、肠储袋手术的应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9):563-564. 5宋京翔,卿三华,黄祥成.黑斑息肉病及其合并恶变的临床分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3):27-28.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