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丹参多酚酸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作者:李德印,闫爱国,王宝梅,许会彬【摘要】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兔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清液IL-6水平。结果oxLDL(50mg/L)使IL-6分泌增加5.2倍(P<0.01),丹参多酚酸盐(100mg/L)显著抑制oxLDL的作用(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oxLDL的致兔VSMC分泌IL-6具有抑制作用。【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丹参多酚酸盐;血管平滑肌细胞;白细胞介素6丹参乙酸镁是丹参的主要活性
2、成分,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分的多酚酸盐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制剂,其药理作用广泛,包括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脏耗氧量,对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等[1]。但是该制剂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尚未阐明,本文拟对其进行研究。 1材料与方法5 1.1主要试剂和材料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736202)。IL-6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低密度脂蛋白(oxLDL)提取及氧化参照文献[2]采用垂直转头单个不连续密度超速离心法提取健康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以铜离子氧化法制备oxLDL,经检验符合实验要求。
3、 1.2细胞培养采用贴块法培养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2],实验用第5~6代细胞。 1.3实验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oxLDL组(50mg/L)、丹参多酚酸盐(100mg/L)+oxLDL组(50mg/L)组。每组设3个复孔,重复2次。 1.4细胞因子测定细胞培养至各指定时间后,收集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比色法测定培养上清液IL-6含量。严格按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 1.5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TATA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SNK法。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结果5 oxLDL(50mg/L)孵育8h可使VSMC分泌IL-6增加5.1倍,与对照组
4、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丹参多酚酸盐可明显抑制oxLDL的作用(P<0.01)。见表1。表1丹参多酚酸盐对VSMC分泌IL-6的影响注:与其他两组比较,*P<0.01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是以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动脉壁病变。VSMC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刺激下,向合成表型转变,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等多种细胞因子,促进AS的发生与进展[3~6]。 在导致AS发生、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细胞因子被实验证实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IL-6与AS的关系较为密切[6]。近年发现IL-6是
5、一种“多效能”的前炎性细胞因子,若干血液炎性细胞及血管壁内皮细胞和VSMC均能分泌IL-6,其在AS的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的破裂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病理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部位旋切标本中IL-6表达增加,AS脂质条纹及斑块的纤维帽、肩部的巨噬细胞与VSMC均表达IL-6。IL-6通过多条途径促进AS发生发展,它诱导巨噬细胞等产生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从而形成炎症反应环,最终使斑块中脂核增大、纤维帽变薄,斑块趋于不稳定。而IFN-γ又可作用于活化的T淋巴细胞、中膜平滑肌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平滑5肌细胞合成胶原,削弱斑块纤维帽等。本实验发现,oxLDL可显著增加V
6、SMC分泌IL-6,进一步阐明了oxLDL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丰富AS发生发展的炎症反应学说。 因此,研发对oxLDL以及IL-6具有较全面调节作用的中药正在成为近年研究重点。丹参多酚酸盐是中药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活性部位,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制剂。其主要成分丹参乙酸镁的含量超过80%,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拮抗高糖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提高抗氧化酶体系的活力以及抑制内皮素1和若干细胞因子的分泌等作用。丹参多酚酸盐是丹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制剂,有学者认为其在冠心病及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丹参多酚酸盐处理后,oxLDL的促IL-6分泌作用明显
7、下降。说明丹参多酚酸盐的上述心血管保护作用可能与抗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作用有关。 此研究将有助于推进oxLDL致AS机制研究,并为丹参多酚酸盐防治冠心病提供理论支持。尽管冠心病的西药治疗方案日趋标准化,但是随着基础及试验研究的进展,单味中药制剂对于缓解冠心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等仍将有极大的研发空间。【参考文献】 1谈世进,郭慧峰,陆燕.丹参多酚酸盐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实用老年医学,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