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07907
大小:3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探究[摘要]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其政治学立论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从“幸福”到“德性”,从“德性”到“中道”,再到“中道”在个人和城邦两个维度的运用,完满地架构起了“中道”的思想体系。[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道伦理学政治学中道思想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希腊早已有之,无论是德尔菲神庙上的“不要过度”,还是毕达哥拉斯在《金言》中明确提到的“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1](p194),或是德谟克利特“恰当的比例是对一切事物都好的”[2](p106),抑或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结尾处提到的“可以知道在这类事情方面如何在整个的今生和所有的来世永远选择中庸之道而避
2、免两种极端。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所在”[3](p423),无不渗透着中道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汲取前人思想和民间流行观念的同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这些思想进一步加以系统化,并从理论上做了论证,把中道原则运用于伦理和政治,从而建立起了他的中道学说。一、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提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起始于至善的目的论,他提出:“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就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4](p3)而善事物有两种:“一些是自身即善的事物,另一些是作为它们的手段而是善的事物。”[4](p15)“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之故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
3、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4](p18)至此,提出一个问题:人的幸福具体指称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善在于人的独特功能——灵魂合于理性的活动——的实现,也就是说,人的善在于灵魂合于德性的活动,而人的至善就在于灵魂合于最完满德性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合乎德性的行为不仅须具有某种性质,且必须是出于某种状态。首先,他必须知道那种行为。其次,他必须是因行为自身而选择,经过选择才那样做。第三,他必须是出于一种固定不变的品质而那样选择的。也就是说,德性乃是一种存在状态,倾向于深思熟虑的选择,就像一个有实践智慧的人会决定的那样。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由此而成
4、为德性论。他把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理智德性主要由教导生成,伦理德性则需通过习惯来养成。伦理学的主题不是以认识为目的,而是为了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里重点研究的是伦理德性。那么,什么是伦理德性?在灵魂中有三种东西:情感、能力和品质。德性不是情感:首先,善恶属于道德的范围,情感自身无善恶;其次,道德出于选择,而情感生于一时兴之所至;第三,情感可以动人;而道德则只指某种趋向。德性不同于能力:首先,能力无善恶可言,道德范围必然包含善恶问题;其次,能力是自然赋予的,善恶则并非自然使然。既然德性既不是情感也不是能力,那么只能是品质。问题是,什么样的品质是合乎德性的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
5、,选择行为的“中道”。饮食过多或过少也会损害健康,适量的饮食才造成、增进和保持健康。所以,德性就是以求取适度为目的的。德性虽不是情感或能力,但却与二者密切相关。人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恐惧、欲望、怜悯等,伴随着快乐与痛苦,都可能过多或过少,惟有中间的才是最适合的。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特征(一)中道的两个维度:绝对性与相对性德性就是中道,它在过度和不及中间,然而如何定义这个“中间”?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间有相对于对象的和相对于我们自身的。相对于对象而言的中间是绝对的中间,是技艺的目标,技艺是使得我们在做事时达到对于对象而言的中间的品质。德性的目标则是在感情与实践事务上达到相对于我们自身的中
6、间。例如,若10磅食物太多,两磅食物太少,并不能推出6磅食物正好适合于每一人,因为对于一个体育健将6磅食物可能太少,而对于一个普通人6磅食物则太多。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称为实践事务上的德性对于我们更好,因为在这些事务上德性比技艺更好。德性是使得我们能在实践事务上命中对我们而言的中间,从而使得我们好并且使得我们的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二)中道非折衷要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必须将其与折衷主义区别开来。对此,我国著名的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对是非、善恶的区别,是有着非常严格的界限和鲜明的态度的,与那种在是非、善恶之间模棱两可、不偏不倚的折衷主义
7、,毫无共同之处”[1](p197)。从本质上来说,德性是中道,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而从最高的善来说,即从价值角度来说,中道是一个极端,是与“过度与不及”这两端相对立的。好的“命中”的中道只有一个,而恶的、坏的情感和行为却很多。因此中道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极端。例如,“勇敢”是“鲁莽”与“怯懦”之间的居间者,同时也是与这二者相对立的一个极端。(三)中道既非不足中的中道,亦非过度中的中道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并不是每项实践与感情都有适度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