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

ID:15105911

大小:4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_第1页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_第2页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_第3页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_第4页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8678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十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一:抗争史概述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

2、“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二、抗争概况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民

3、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

4、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第二个重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

5、,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第三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第四个重点是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卖国独裁政策,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反蒋第二条战线蓬勃展开。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摧毁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反动统治(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19

6、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爆发的爱国运动是革命史的又一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是学生运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五•二运动等。第二个重点是工人运动,如六三运动,1922~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上海总工会领导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80万工人的抗日救国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等。第三个重点是农民运动,如农村大革命、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斗争、

7、“抗丁!抗粮!抗税!”斗争。第四个重点是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如七君子事件。第五个重点是爱国将领的斗争,如十九路军上海保卫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变等。第六个重点是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综上所述,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资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使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月争

8、辉,警醒、鞭策着后人。三、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1、前期: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定前,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定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因为《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