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ID:15103864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_第1页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_第2页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_第3页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_第4页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感染模式。方法对2506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抗HBc阳性2430例(96.97%);抗HBe阳性910例(36.31%);HBeAg阳性316例(12.61%);抗HBs阳性26例(1.04%)。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的感染模式较为复杂,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者306例(12.21%);HBs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者1792例(71.51%);HBsAg、抗HBc均

2、为阳性者316例(12.61%)。结论要认识到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感染模式的复杂性,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正确理解这些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以指导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全球性传染病,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检测是目前临床分析和判断患者病程和传染性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检查对HBV的感染诊断和在机体内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判定、机体对HBV的免疫力及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已列为实验室最常规的乙肝指标检测组合。现对2506例HBV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51.1标本来源2506例乙型肝炎患者均来自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我院进行体检和住院治疗时检出的人员,其中男1374例,年龄3~72(51.0±6.9)岁;女1132例,年龄5~68(53.7±8.2)岁。1.2方法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2.0ml,分离血清。采用酶标法检测HBsAg、HBeAg、抗HBe、抗HBs及抗HBc。试剂由上海科华实业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并判断结果。使用C

4、ODA全自动酶免分析仪。2结果2.1血清乙肝5项指标检测结果2506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抗HBc阳性2430例(96.97%);抗HBe阳性910例(36.31%);HBeAg阳性316例(12.61%);抗HBs阳性26例(1.04%)。2.2血清HBV感染模式2506例乙型肝炎患者中,“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306例(12.21%),“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1792例(71.51%),HBsAg、抗HBc均阳性316例(12.61%)

5、,HBsAg、抗HBe均阳性20例(0.80%),HBsAg、抗HBs均阳性10例(0.40%),HBsAg、抗HBs、抗HBc均阳性者6例(0.24%),HBsAg、抗HBs、HBeAg均阳性4例(0.16%),HBsAg、抗5HBs、抗HBe均阳性4例(0.16%),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阳性4例(0.16%),HBsAg、抗HBs、HBeAg、抗HBc均阳性2例(0.08%),单纯HBsAg阳性42例(1.68%)。3讨论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

6、调查统计[1],我国人群HBsAg的检出率达9.8%,HBsAg携带者总人数达1.2亿左右,现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达1000万人,年感染率为7%,年发病率158/10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HBV感染后可出现重症肝炎,急、慢性肝炎等多种临床表现,其中部分慢性肝炎可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对HBV感染及时准确的监测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治尤为重要。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目前仍是临床实验室诊断最主要的检测指标之一。正确理解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对乙肝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观察均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发现

7、2506例HBsAg阳性者中,抗HBc阳性率最高。感染HBV后首先出现抗HBcIgM,通常在出现症状时即可检出,一般可持续6个月,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是HBV急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也是慢性活动性肝炎的重要标志。从本组资料结果看,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的模式较为复杂。首先,传统认定的“大、小三阳”模式仍高居前位。感染的清除首先表现为e系统的转换。在一般情况下“大三阳”在向“小三阳”转变过程中,应有“HBsAg、抗HBs、HBeAg、抗HBc”或“HBsAg、HBeAg、抗HBe、抗HBc”5等中

8、间的模式。其次表现为s系统的转换,即“小三阳”向“抗HBs、抗HBe、抗HBc”的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应有“抗HBe、抗HBc”、“HBsAg、抗HBe”或“HBsAg、抗HBs、抗HBe、抗HBc”等中间模式。具体表现在“抗HBs、抗HBe、抗HBc”有两个转归:即以“抗HBs、抗HBc”为表现形式的特异性免疫模式和以“抗HBc”为表现形式的感染后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是自然感染过程的最终取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