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1]

中国近代文化史[1]

ID:1509828

大小:82.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7-11-12

中国近代文化史[1]_第1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1]_第2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1]_第3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1]_第4页
中国近代文化史[1]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文化史[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何谓中国近代文化?近代文化就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冲突又会通融合的过程中处于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文化。或曰近代时空中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文化。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在近代延续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单一的社会结构在西方因素的渗透和冲击下已经发生变异,故而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也势必发生变化,这样一来,近代文化的性质也就与传统文化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了。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演变史和变迁史。由于中国近代时空楔入了更多的西方因素,从而

2、近代文化也就交织着更多的西方文化内容,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近代文化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延续和变迁,又是西方近代在中国这块异质土地上的传播、变迁和发展。二、中国近代文化特点?从总体上讲,近代文化是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不成熟性和庞杂性,并兼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具体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新旧并存、中西并存、上层贵族文化与下层世俗文化并存。2、舶来性。代表近代文化发展趋向的新事物几乎都是舶来的。无论是民主、科学还是器物、制度,都是舶来品。3、民族性。近代文化的主体、式样都是民族的,中国传统

3、文化本身尽管在适应、在变异,但它的民族性仍然存在。4、双重性。也可称为不对称性,统治阶级与一般老百姓在近代文化选择与创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一致。其实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如此。一部分较为开明先进的人士主张改革、主张引进西方先进事物,但另一部分较为顽固落后的人士则反对西方事务、排斥西方事务。5、开放性。开放性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前提,也是它的特点。近代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总体上是处于开放状态上的。6、大众性与世俗性。近代文化日益大众化,近代国民尤其是城市市民不仅是新事物的吸收物、创造者,更是传播者和扩散者。世俗性与大众性紧密相联,世俗性

4、是大众性的具体表现。近代市民社会的崛起与繁荣,市民日益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享受性。7、不成熟性。近代文化无论从样式到范模都是不成熟的,就像一个身若巨人的婴儿,虽然躯干很大,但他的机体各方面都是不成熟的。这种不成熟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是外力压迫“他发”的,近代文化的许多要素都是移植的结果。三、中国近代文化精神概言之,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以中国文化同化西方文化的本位主义,追求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取向,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国富民的赶超精神。危机意识浓重的救亡图存精神。近代中国选择西方文化的前提是学习西方又用来

5、反对西方侵略者的。两次鸦片战争所造成的危机意识,使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器物文化的先进性,开始着手在坚船利炮方面向西方学习,继而对西方文化的选择面不断扩大。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救国济世良方已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以中国文化同化西方文化的本位主义精神。近代中国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选择西方文化,但这种文化主体的选择一开始就存在着主客体的矛盾和冲突。但从总体上看,强调文化选择中的自主原则,主张在保留文化的民族形式和优秀文化要素的前提下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在适应近现代社会新时代的挑战中实现创造性转型,这种倾向一

6、直是文化发展的主流。“中体西用”、“本位文化”是这一倾向的保守形式,而维新派思想家们和革命派思想家们的文化选择,则代表着这一倾向的积极形式。以民主、科学为价值取向的求索精神。中国近代文化既然是资产阶级新文化,那么民主与科学也必然是其核心内容。这新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没有的,那么,在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民主与科学也就成为追求的目标。在民主方面,从早期维新志士称赞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及至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这些可谓近代追求民主的具体表现。在科学方面,先承认西方科学文化造就成的坚

7、船利炮等机器的威力,洋务时期的学堂的兴办,留学运动的兴起,近代工厂制度的引进,都反映了近代中国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以强民富国为国家战略的赶超精神。追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期盼祖国迅速强盛的赶超意识,是渗透于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精神。可以说整个近代,处处在赶超,时时在赶超。近代初期,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具有强烈的赶超意识。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兵战不如商战”。主张向西方学习经商富国之道,以商抗衡西方,与之分利,以商富国。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提出译西书,借道日本吸收西学的赶超方法。孙中山则主张要“跟上世界的

8、潮流”学习中国没有的东西,只有学习到欧美的长处,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这种赶超意识渗透于文化主体的选择行为之中并贯穿于近代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文化精神。(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论争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化选择20世纪前十年,是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