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孟子两章ppt课件

21、孟子两章ppt课件

ID:1506259

大小:2.64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7-11-12

21、孟子两章ppt课件_第1页
21、孟子两章ppt课件_第2页
21、孟子两章ppt课件_第3页
21、孟子两章ppt课件_第4页
21、孟子两章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21、孟子两章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的发展主讲人:帅青2011年10月21日主讲内容一、孟子的生平及其著作二、性善论同性无善无恶论的对立三、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四、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五、重义轻利的动机论六、五伦关系及其准则的确立七、《孟子》成语、俗语一、孟子的生平及其著作孟子(约公元前385年~前304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童年孟子,三岁时父亲逝世,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2、。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后,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了。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青少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

3、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身后荣辱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

4、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一书《孟子》一书分为七篇,主要内容记载孟子与诸侯、时人、弟子的谈话,基本上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体系。同时《孟子》中也保存了被孟子视为“异端”的学说,如

5、杨朱、许行、告子等。今存《孟子》七篇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一书的要点略举如下:1)谈哲理,穷究心性,证成性善之旨。如《告子》上下篇,《尽心》上篇。2)政治学说,发挥民本主义,排斥国家功利主义,提出一些经济设想。如《梁惠王》上下篇,《滕文公》上篇。3)一般的修养。提倡独立自尊的精神,排斥个人功利主义。《滕文公》、《告子》、《尽心》最多。4)历史人物批评,借助古人言论行事,证成自己的学说。以《万章》篇最多。5)对于其它派别的争辩。主要是辟杨朱、墨家,对告子论性之辩难,对于

6、许行、陈仲子之呵斥,对于法家政策的痛驳。6)记载孟子出、处、辞、受及日常行事等。读《孟子》大致有修养与学术研究两目的。《孟子》一书古今重要的注解本:《孟子》注释书最古者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宋代孙奭作疏,《孟子注疏》,见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宋代朱熹《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中,中华书局出版“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及“十三经清人注疏”本都收此书。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另外清崔述《孟子事实录》,《崔东壁遗书》中,上海古籍出版社。此为谨严的孟子小传。《孟子》是儒家经

7、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作品。《孟子》中很多重要的思想,如“仁政”论、“性善”论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等,是我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华。《孟子》长于论辩,不仅逻辑严密,善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而且富有气势,喜用排比句,如长河大浪,滚滚而来,咄咄逼人。其行文通俗流畅,无生硬语。二、性善论同性无善无恶论的对立1、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所处的时代关于人性问题有三种意见:《孟子·告子上》载: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1)人性既不善也不恶。2)人性既可善又

8、可恶。3)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恶。孟子主张性善论,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