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ID:15049536

大小:4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普安中学孙成政A、[教学设计]一、出示实际背景一家商店在刚开业的第一周内的销售情况如下表:上午下午一天合计星期一50元80元星期二-50元-20元星期三100元-30元星期四-80元50元星期五-120元120元星期六-100元0元星期日0元200元二、探索问题问题1你理解表中正、负数代表的实际意义吗?请说一说。生:星期一上午的50元表示赚了50元,下午赚了80元;星期二上午-50元表示赔了50元,下午的-20元表示赔了20元……问题2请你帮着计算出商店每一天的总销售情况。生:星期一销售合计为130元,星期二

2、为-70元,星期三为70元,星期四为-30元,星期五为0元,星期六为-100元,星期日为200元。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学生能结合实际问题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理解,通俗易懂。问题3能将上面的问题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出来吗?4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算式:1、50+80=1302、(-50)+(-20)=-703、100+(-30)=704、(-80)+50=305、(-120)+120=06、(-100)+0=1007、0+200=200师:以上问题用到了什么运算?(加法运算)什么数的加法运算?(有理数的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运算有

3、什么不同?(数的范围扩大了,扩大到了有理数的范围,所以出现了小学里没有见到的包括负数的加法了)师:借助刚才的实际问题,我们能做一些有理数的加法了,如果只给出一些加法算式,我们能否试着去做呢?活动:自己出题做,然后同桌互批、交流。师:想一想,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不有哪些地方不会?大学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学习。学生相互提示、总结和相互置疑、解答。生1:正数和正数的加法是我们学过的,对于正数和0相加,结果还是原数。生2:负数和0相加,结果也还得原数。生3:两个负数相加,我也能求出结果,比如……师启发学生进行分类总结并板书:1、同号两数相加,取

4、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4生4:我还知道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结果一定是0,因为赚了多少,又赔了同样多,是不赚也不赔,结果是0。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和为0。板书:师: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并且善于将新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学习,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比如:小学学守5+3=8(两个正数相加),现在我们计算(-5)+(-3)(两个负数相加),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同号两数相加)计算结果有什么变化呢?(注意和的符号)生5:剩下的就是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的情况了,其实也不难。如果正数大,结

5、果就得正;如果负数大,结果就得负,然后写上两数抵消剩下的那一部分,比如:10+(-6)=4,而(-10)+6=-4。生6:你刚才说的“如果负数大,结果就得负。”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相加,负数不可能大于正数,只是负数的绝对值大。生5:哦,我说错了,应该看哪个数的绝对值大,结果就为哪个数的符号。比如(-25)+56和为正,(-25)+21和为负,再用大绝对值减去小绝对值。教师再写出几道异号两两相加的题目,供学生边做边思考,以突破难点,30+(-50);40+(-25);(-12)+60;58+(-80);(-40)+40。学生交流答案。师启发学

6、生归纳总结并板书:44、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有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三、巩固提高1、基本的加法题目练习。(略)2、求出商店一周的总销售额。(此题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B、[反思]1、在整个得出法则的过程中,学生是在做中学,自己悟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南昌,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探索问题的思维状态,思考、观察、归纳、总结、运用,这样学生真正地理解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从反馈情况看学生掌握效果很好。2、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学生

7、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类比的学习方法、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的方法等。3、这样设计有体现教材上的引例(数轴上蜗牛的爬行)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是不是不应提倡呢?我的认为是:一数形结合思想没有必要必须在这节课上体现,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重点应该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二、教学是应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教材为本?答案显然是: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教材。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