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ID:15021325

大小:56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3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第1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第2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第3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第4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设计刘剑飞【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本课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

2、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但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所以教师的思维导向就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利用科学史实验资料,设计学生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按照

3、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达到一定深度,使学生顺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教法分析】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与此同时要注重教师与学生11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

4、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5、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废旧物品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问题探讨设问引入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1【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引用一首小诗,让学生分析小诗中描述的主人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学生总结归纳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特性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PPT展示:新课导入:引用一首小诗,让学生分析小诗中描述的主人公,保护主人公的谁?学生回答:主人公是细胞;保护细胞的是细胞膜。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强烈兴趣和渴望探索的

6、动机。老师介绍细胞生物膜系统。教师提问:在上节课学习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的什么什么功能特性?学生回答: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教师讲述:细胞膜要有这样的特性,就要有相应的结构,即结构决定功能。那么,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其实,对细11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科学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了。今天,我们就搭上时光机,回到十九世纪,重温下科学家对生物膜的探索过程,一起来学习下《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请大家把书本打开来。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讲述:科学家是怎样开始对膜结构的研究的呢?阅读回答问题:实验一: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

7、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提问1:欧文顿得出了什么结论?他是依据什么得出的?结论得出后还有必要进行验证吗?实验二: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提问2: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该结论是否支持欧文顿的发现?实验三:19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