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乡土文化与绘画艺术——莆仙油画艺术“本土化”的可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乡土文化与绘画艺术——莆仙油画艺术“本土化”的可能2006年第3期No,3,2006九江学院(社会科学版)(总第136期)Journalofjiujia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umNO136)乡土文化与绘画艺术莆仙油画艺术"本土化"的可能陈海威(莆田学院艺术系福建莆田351100)摘要:本文研究的"乡土艺术"主要为莆仙历史,民俗文化,以此引导艺术创作者的文化身份和"莆仙"本土意识的创作思潮,进而凝聚莆仙"本土化"的油画艺术创作群体,而此研究的历史社会背景,思想及其作用意义是我们探讨的主要课题.关键词:乡-+-E术本
2、土化莆仙文化传统民俗油画中图分类号:J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06)03—0077一(03)说到本土化,一个"土"字在很多人看来是难登大雅之堂,或者是过时传统的代称."中国艺术的本土化主要以'政治本土化','Et常本土化','人性本土化','历史本土化'和'民间本土化'等多种形态."l_1我们这里重点要说的"民间本土化",是以具有区域特色的乡土村落,民风民俗生活等民间状态来作为创作的素材,以此体现艺术家和作品的血缘身份,并凸显本土化的创作意识和艺术现象.随着影视传播和互联网等传输工具辐射式的普及,各个地域人们的交流平台
3、愈来愈公共化,同步化,而这种公共化和同步化的后果就是地方性和区域性的淡化消亡."一些东西在Et渐消失,一些东西却似乎在不断重现,这就是历史的奇诡之处."l_2我们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今"与国际接轨"的思潮冲刷下已所剩无几,这或许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无奈和悲哀了.而"乡土艺术"的人本主义精神对中国美术潮流起到了人性复归的唤醒作用,从而使中国绘画艺术登上一个新的高峰.乡土精神正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塑造中国艺术整体形象的最佳路径.提起乡土油画必然要追溯到中国油画的"乡土艺术".早在8O年代初,中国美术潮流便以"伤痕绘画","乡土写实绘画"为代表,关注文革后社
4、会与现实,强调纯艺术的唯美主义.两者虽艺术主张并不尽相同,但俱出于对一个过去时代的反思与觉醒,前者对现实与历史进行了批判,后者则为纯粹的形式感而产生了对文革的背离,始终以作者个人的体验和独特角度去观察世界,在乡土写实与表现形式美感之间走出一条个性解放,自我表现的艺术之路.新时期美术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赞颂上,这种赞颂主要集中在对底层人物的单纯的人性的赞美和他们淳朴生活的反映上.这就是当时的乡土自然主义绘画,也就是"乡土写实"绘画.这种画风与西方现代"生活流"小说有类似之处."生活流"小说不重于表现传统的情节性,一般也没有主要人物,它主要叙述一些群体状
5、态,把Et常生活此先彼后地平铺直叙出来,目的就是淡化中心,主线,典型等传统思路的主观性,给人联想的空间.这类淡化的表现手法在乡土绘画中尤其明显,其间以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为代表.《父席课题为莆田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05029收稿日期:2006—03—20作者简介:陈海威,莆田学院艺术系教师.?78?九江学院(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亲》表达的是一种整体的形象,以写实手法表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在劳作间小憩的瞬间.这父亲代表的是整个民族的形象,表现的是民族的痛苦和遭遇,这就完成了主题的升华.从毛泽东巨幅头像到
6、罗中立创作的《父亲》,可以说是中国美术史的一次跨越性转折.后来,罗中立又创作了《春蚕》,《岁月》,《金秋》等.而陈丹青创作的《西藏组画》也具有一定影响力,该作品由《进城》,《朝圣》,《康巴汉子》,《母与子》,《牧羊人》和《:洗发女》七幅画组成.艺术家以"自然"的手法描述藏边风情,平淡无奇的生活极其耐人寻味.可以说《西藏组画》很成功地表现出了淳朴的藏民以及他们贫穷和落后的状态.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画家和作品还有韦尔申的《蒙古系列》,宫立龙的《下大地》,段正渠的《山歌》,段建伟的《换面》,王沂东的《蒙山雨》,郑艺的《驰骋的心》等.总之,在80年代与90年
7、代这个艺术新时期,"绘画本土化"以多种形态存在并发展,使新世纪进人一个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经历了那个个性沦陷的时代之后,我们又面对着国际化对个性的遮蔽,而艺术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它始终和个体的生命需求,生存经验和精神追求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的自我认知的历史见证,观念艺术如此,架上艺术如此,中国油画当然也是如此.罗中立曾说过:"作为一个中国油画家,你的作品放在西方的环境中去,让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作品中非常强烈的东方精神在里边."从本土化角度看,这些艺术家都能够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自己风格各异的"中国图像",为自身的艺术注入"中国"意识并确立"中国身份"
8、,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和加入WTO,"本土文化意识","中国艺术身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注意和参与.理论界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