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954161
大小:4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31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王安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安徽寿县一中王安逸教学设想:《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以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抓住议论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文中的实例,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我们知道,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所以
2、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教学中,我便尽量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比如在分析论证思路时,与学生的日常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完成课文学习后,通过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最后引导学生谈学习文本后得到的启示等。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4.培养学生在阅读或写作时要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82.学习本文
3、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难点: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某学校有两个食堂。大食堂为学生食堂,小食堂为老师食堂。由于小食堂供应小炒,所以学生们周末便到小食堂打牙祭,常常弄得老师吃不上饭。为此,小食堂门口便贴出一告示,内容如下:经研究决定,本食堂专卖老师,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兼卖学生。但先卖老师,卖完老师,再卖学生,卖完为止。同学们为什么笑?原来小食堂成了“人贩子”,这就是语言的歧义现象,那么这则笑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明确:遣词造句要字斟句酌,要咬文嚼字。二、文体知识简介本文是
4、一篇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关于作者及文中的字词请同学们课下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识记。三、解题,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生答:通常含有贬义,指过分地斟酌字句(8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形容卖弄才学;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2、结合课文的预习,看看标题“咬文嚼字”在本文中又有怎样的含义呢?生答: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可见文中作者赋予了这个成
5、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加以锤炼。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中心观点的。一、阅读课文,具体赏析(一)快速浏览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用的例子。生概括归纳:主要例子有: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推敲”、苏轼写诗、柳腰桃面类(二)接下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以上事例论证中心观点的。(或: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1、先品读前三个实例首先来比较郭老改字“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表达效果,生作答后再看书本作者的分析(师读),生归纳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跟情
6、感有关。再看书上李广射虎的三段文字,同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你认为哪个写的好,为什么?生作答后再看书本作者的分析(生读),读后归纳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有文学的意味。8接下来比较韩愈修改的贾岛的诗句:僧推(敲)月下门,韩愈修改后的“敲”字与原诗中的“推”字哪个好?生作答后再看书本作者的分析(师读),生归纳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要描绘出想要表现的意境。问:作者是不是很“随意”地举出了以上三个实例?这三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讨论明确:第一例说明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第二例说明繁简不同,
7、意味不同;第三例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三个实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说明了“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因为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用书上的话即“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2、接下来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咬文嚼字的?作者首先指出字有两种意义,即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而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接下来便列举了苏轼写诗例,指名同学朗读相关内容。问:苏轼写诗例说明了作者
8、怎样的观点?善用联想意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作者观点:文学的语言要富有联想的意义。善用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富蕴藉。接下来则选取了“柳腰桃面”8等例论述了误用联想意义而产生的流弊,即习惯于用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的加以使用,并自鸣得意。也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误用联想意义导致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以上两节作者主要从正反两面论述了“怎样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最后一节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