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再辨再析1、基因突变是由于DNA片段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突变一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但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3、引起基因突变的外界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4、若没有外界的影响,基因就不会发生改变()5、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和不定向性以及低频性等特点()6、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7、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对生物自身大多是有害的()8、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9、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
2、位置()10、受精作用时发生基因重组()11、所有生物都能发生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12、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组合()×√××基因突变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症状:红细胞镰刀状,易破裂,溶血性贫血病因(直接原因):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上一个氨基酸由正常的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DNA分子中的一个碱基对由正常的谷氨酸缬氨酸考点1: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理解(1)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突变的理解:影响范围对氨基酸的影
3、响碱基对①改变小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②增添大插入前位置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③缺失大缺失前位置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2.基因突变发生的过程及时间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DNADNA。特别提醒: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其RNA上核糖核苷酸序列发生变化,也引起基因突变,且RNA为单链结构,在传递过程中更易发生突变。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某些细菌等3、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分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两种类型4.基因突变产生的结果(1)多数基因突变并不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4、。①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中的“突变”不引起基因突变,也就是不引起性状变异;②由于多种密码子决定同一种氨基酸,因此某些基因突变也不引起性状的改变;③某些基因突变虽改变了蛋白质中个别位置的氨基酸种类,但并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④隐性基因的功能突变在杂合状态下也不会引起性状的改变。(2)少数基因突变可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如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5、基因突变的特点(1)普遍性、随机性(2)不定向性Aa1a2a3(3)多数有害少数有利(4)自然突变频率很低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产生新的基因6:基因突变的意义感悟
5、高考:1.(10,江苏)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蛛,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卷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B2.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错误的是()①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脱氧核苷酸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②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碱基对的数目、种类、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引起的③基因突变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④自然条件下,基因
6、突变都是有害的⑤人工诱导的基因突变,能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进行,即都是有利的⑥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因而后代出现新的性状A.①②B.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③④巩固练习C高备P107:典例1,变式1,典例2,变式2课时25讲:第3,5,6,7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吗?考点2、基因重组问题: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2、基因重组类型: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②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发生的时期和可能性:减数分裂非常普遍
7、3.基因重组的结果: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大大丰富了变异的来源。特别提醒:基因工程也属于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属于非自然的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能够定向改变生物性状。3、(2011江苏卷)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多选)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非同原染色体之间变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ACD感悟高考4、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
8、基因的自由组合时,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能够进行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都能够改变基因的结构C.基因重组发生在初级精(卵)母细胞形成次级精(卵)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