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858697
大小:6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9页共9页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麦东凡刘为淼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1、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创新人才是不行的。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抓起。然而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之所以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是因为重知识灌输、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还比较严重。2、小学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在全国各地已蓬勃开展起来,但各校活动的开展往往是作为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活动,由一
2、个或几个专门老师去负责,其实发明创造人人都能进行,只不过是发明层次不同而已,所以在小学开展发明创造创新教育活动可以由全体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到每一个学生。3、我校是一所建校较早的农村普通小学,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硬件规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全体老师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以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突破硬件的阻碍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4、小学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他们能够了解一定量的科学现象和事实,也能够初步掌握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此时,倘若能充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
3、调动参与科学活动积极性,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创作的科学探索与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基于以上认识,以及我们在探索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实践历时5年,我校坚持开展小创作、小发明等科技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成效。二、创新表现1、形成了以小发明小创作活动作为校素质教育突破口,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办学策略。2、构建了以领导和科技老师带头,社会、家庭、学校、全体师生参与的“四结合”小发明、小
4、创作创新教育机制。发明创造人人都能进行,只不过是发明层次不同而已。3、形成独特的“四扫障碍”法指导小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作。小学生在进行小发明、小创作时,经常会受到心理、思维、技能和时热四个障碍的影响,所以只要扫除这四个障碍,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就必然会开展得如火如荼,否则活动开展起来只能是事倍功半。我校采用该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作的活动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三、方法和措施(一)全体师生参与发明创造创新教育活动观念更新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桎梏,开展活动之前,我校师生对发明创造活动认识不够,对发明创造活动教育也不够重视,如:科技活动课、自然课等应
5、付对待。老师对活动意识薄弱,学生参加兴趣不浓。部分教师和学生甚至对“开展小发明小创作活动”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一是“无用论”9第9页共9页,部分老师认为这些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更有老师担心开展活动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则认为只要学好语、数、英,其它的学不学无关紧要。二是“无关论”,部分老师认为这是辅导老师、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关系无关;学生则认为发明创造都是大人们的事,发明创造不是自己能做得了的。为此,我校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以及发达国家重视和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相关文件、
6、案例等,如法国在学生中从小开展动手做活动等,从而认识到我们的使命与责任不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校教师自觉参与,把常规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活动有机融合,认识到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我校六⑴班林进渺同学两年前在学习上成绩比较差,在他哥哥(发明兴趣小组成员)的影响下,参加了发明创造兴趣小组。这时他的班主任李老师找到辅导老师,说明该生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成绩本来就不好,如果再参加发明创造组,一定会影响他的成绩。辅导老师同李老师商量先让他参加一两个月试试看,没想到不到两个月该
7、生学习不但没有退步,反而在活动中养成了爱动手、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学习态度明显改变了,各科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时李老师不但不提及要其退出发明兴趣小组,相反还鼓励班上其它学生也积极参加。在学生方面,我校不时邀请了有关人士向学生作发明与创新相关的讲座。如“二战后的日本是怎样兴旺发达的”、“美国指手划脚的背景”等专题讲座,并结合我国近代处处挨打的耻辱的史实,以及解放后“两弹”强国威、壮民心的事实来论证发明创新的重要性,说明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是我国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必然趋势。同时,有效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教育资源
8、,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活动阵地,将课程教学、大众传媒、科技馆等教育手段有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