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

ID:14856863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0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_第1页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_第2页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_第3页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_第4页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构主义理念下对教师角色形象的再思考  摘要:教师一直以来以其身份的独特性、工作的专业性而备受社会关注。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的职业角色同他的个人角色一样,都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质疑和反思。面对新课程改革、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建构主义这个当代重要的理念关照之下来探讨教师的角色形象。教师对固有形象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对引导者、对话者、合作者等新形象的本质性把握才是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追求,很大程度上,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师角色;教师发展 

2、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39-02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反思也日益浓重起来。放眼国际,凡是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失败与成功的原因都在于教师。因此,我们便不自觉的反思,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到底是以何种形象存在的?其应然与必然的形象应该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然而,在这个探寻、反思甚而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却都忽视了最为基本的问题:教师的形象角色必然是以教师的社会个体角色为存在前提的。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呈现出两种较为极端的观点,其一是把教师的个体存在角色

3、与社会职业角色混为一谈,有意无意地忽视个体存在角色的价值,淡化其特点和标准;其二是认为二者的关系必定是个体存在角色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职业角色。这两种认识都不够客观化,前者导致的是教师自己认识的模糊,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自我认识不足,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和解放;后者导致的是对教师的职业评价过高,教师很难达到社会所赋予他过高评价和期望。面对诸多矛盾,我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入到理论当中来寻求答案,“教师是谁?”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身份,强调了教师身份的工具理性,还应关注到作为教师职业身份存在的前提基础,

4、教师自身的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价值理性的思考。而建构主义理论则从根本上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师观  建构主义或译做结构主义,其观点可追溯到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建构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发展起来的教育心理学的新观念。我们发现无论是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都会运用“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来强调作为个体存在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到底何为建构主义?“建构是英文constructivism的翻译,本来用于建筑

5、或木器加工中,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把已有的零件、材料制成某种结构。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主动地形成与调整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结构。”[1]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印原理,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是会对所学知识给予某种反映、调整甚至改造的,并且是在其个人所拥有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一位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地点、情境的条件下,传授同样的知识而不同的学生却理解和收获的各不相同。  建构主义教师观也强调,学生并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地来进行学

6、习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积淀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即便是碰到了一些前所未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会从自己原有的经验背景出发来进行合乎其思维逻辑的假设和预想。同时,由于个体经验背景的不同,每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是赋予个性而各不相同的,然而在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本身便建构成为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氛围。那么到底“教师是谁”。陈向明对传统教师角色隐喻进行过分析研究,认为“‘教师蜡烛论’片面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而忽视了教师的继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劳动的欢

7、乐。‘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隐喻着强制、统一、塑造、灌输等行为倾向,指出了这些角色隐喻反映了传统教师角色期待的片面性――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权威,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2]因此,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引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必须加以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在“育人”的同时实现“育己”,得到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

8、关注下的教师角色形象  在这里,未避免认识的绝对化倾向,我们所说的转变并不是极端的否定、批判或颠覆,而是对原有形象的改造,或者说是侧重点的迁移,应当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是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对传统角色批判的丰富、继承与发展。  (一)从侧重对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转化为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早在《师说》当中就对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进行了定位。建构主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