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

ID:3131183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_第1页
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_第2页
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_第3页
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备课的再思考  摘要:对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正确的态度是有所扬弃,扬弃的结合点是让备课“动”起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备课;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备课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任务目标明确,过程清晰,节奏紧凑,但是分类显得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整个设计思想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整体轻个性。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有所扬弃,扬弃的结合点是让备课“动”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

2、会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一、目标“动”起来  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程具有开放性特征,目标设计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  例如,《正弦定理》一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三角形的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4  1.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

3、度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正弦定理。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正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和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

4、、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引导下,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落实。  二、过程“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彼此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新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在备课中不断调整。例如,在正弦定理推导教学时,预先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任意三角形”4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确以下探究方向:(1)在锐角三角形中,结论是否成立?

5、(2)在钝角三角形中,结论是否成立?(3)如何作出一般性证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但一些学生并不这样思考,他们会用其他方法将三角形边角联系起来,如向量法、坐标法等。此时,要不断调整教案,在调整中获得创新与发展。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全程“动”起来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教学中,有时候

6、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案内容,完成第二次备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正弦定理》课后写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一味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展开和引导。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还应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才不会为了进度而将学生强拉进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正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如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

7、式,利用三角形的外接圆,利用向量证明等,本节课将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导出正弦定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去设计问题,思路自然,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证明方法。但在具体推导时,要注意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4  3.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节课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比值的值,由动到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课下学生问:∠A是钝角的情形怎么证明呢?于是我将这一问题给学生留作思考题,即“你能否将∠A是钝角的情形转化为锐角的情形呢? 

8、 备课调整后的教学,应该是学生的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很个性化的,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以修正以后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