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

ID:14813867

大小:33.1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30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_第1页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_第2页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_第3页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_第4页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自反”、“无我”是陆九渊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术语。“自反”是为学、明理的根本途径,与“用心多驰骛于外”相对;“无我”就是“忘己”,是明理、致知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从认识论和宇宙观的角度来理解陆九渊的“自反”和“无我”,他们说:“陆九渊从‘切己自反’出发,他既反对‘见闻之知’,也否认实践。”“不仅主张‘安坐瞑目’,反对感性经验,而且也无须书本知识。”“在不承认别人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我’;在抹煞客观实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存在。”①笔者以为这样理解“自反”、“无

2、我”,离陆九渊的思想太远,不符合陆九渊的思想实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一、君子以自昭明德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从其反对与外物接触来看,陆九渊认为接触外物不仅不能获得知识,相反是对固有良知的损害。”并引用陆九渊门人詹子南所录“先生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云”评论说:“只要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便能达到‘此心澄莹中立’的理想境界,获得对万物之理的认识。在这里,陆九渊完全排斥了感性经验,否定了感性认识的必要,而宣扬神秘主义的直觉方法。”②19/19陆九渊心学中的“自反”、“无我

3、”“自反”、“无我”是陆九渊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术语。“自反”是为学、明理的根本途径,与“用心多驰骛于外”相对;“无我”就是“忘己”,是明理、致知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从认识论和宇宙观的角度来理解陆九渊的“自反”和“无我”,他们说:“陆九渊从‘切己自反’出发,他既反对‘见闻之知’,也否认实践。”“不仅主张‘安坐瞑目’,反对感性经验,而且也无须书本知识。”“在不承认别人存在的同时,也否定了‘我’;在抹煞客观实在性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的存在。”①笔者以为这样理解“自反”、“无我”,离陆九渊的思想太远,不符

4、合陆九渊的思想实际,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一、君子以自昭明德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说:“从其反对与外物接触来看,陆九渊认为接触外物不仅不能获得知识,相反是对固有良知的损害。”并引用陆九渊门人詹子南所录“先生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云”评论说:“只要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便能达到‘此心澄莹中立’的理想境界,获得对万物之理的认识。在这里,陆九渊完全排斥了感性经验,否定了感性认识的必要,而宣扬神秘主义的直觉方法。”②19/19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的所谓“只要闭目塞听,终日

5、静坐,冥思苦想;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便能达到‘此心澄莹中立’的理想境界,获得对万物之理的认识”,不是陆九渊说的话,也不是陆九渊的思想,是评论者揣量摸写出来的对陆九渊的莫须有的指认。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的这段评论是一个足够条件句。其足够条件有两个:一是“闭目塞听,终日静坐,冥思苦想”;二是“收拢此心,五官不去接触外物”。这两个足够条件对陆九渊来说,是不是事实呢?就评论者所引来看,陆九渊主要说了四个意思:1、“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2、“学者常闭目亦佳”;3、“此理已显也”;4、“

6、占之眸子而已”。其核心意思是“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这是陆九渊举“公都子问鈞是人也”一章所说的。《孟子·告子上》“公都子问鈞是人也”一章,公都子提了两个问题:1、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2、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孟子回答的重点在大体与小体上。孟子在这里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理论命题,这个命题首先说朋“心”也是一官,其次是“心”区别于耳目之官的是“思”这一特性。耳目之官由于不能“思”,而蔽于物,物交物,是小体。心之官能“思”,“思则得之”,是大体。因此,结论是“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7、。“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是陆九渊对“公都子问鈞是人也”一章的理论概括。孟子说的话也好,陆九渊说的话也好,基本问题是“心”与“物”的关系。按孟子的说法,“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是小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是大体,“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从其大体为大人。陆九渊对孟子提出的“心之官则思”的理论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收心”、“照物”的主张。所谓“收心”,即是正心、立心、求放心;所调“照物”,即是观照外物,用现代心理学的话说,“照物”就是在外物的作用下反映外物。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陆九渊发展了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的

8、理论,明确指出“心之官则思”就是“收心”以观照外物,由“知”而“觉”,从而达到“至”的境界。此即所谓“君子以自昭明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为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学者们所设定的两个足够条件,对陆九渊来说,是不存在的。因此,对陆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