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

ID:14782953

大小:4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30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_第1页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_第2页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_第3页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_第4页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在日本庆应大学三田演说馆的演讲盛邦和作者:何爱国2007-07-1421:04:22发表于:博客中国日本最著名的大学有三所,庆应大学名列其中。庆应大学的名字与伟大的思想家福泽谕吉联系在一起,更为庆应大学增添了荣耀的光环。日本国家级重要文物保护建筑,竣工于1875年的三田演说馆是福泽谕吉与他的门生演说文明学术的地方。现在我也站在了这个讲堂上,感到十分的光荣。感谢福泽谕吉研究中心小室所长与新泻国际情报大学区建英教授,也感谢巫碧秀老师,为我这次来贵中心演讲付出了辛劳。感谢庆应大学

2、福泽谕吉研究中心给了我这次机会,给了我这份光荣。来日本之前,已经知道小室正紀研究会围绕着以下的问题意识开展研究:“在日本,经济与社会是如何被考虑着的?这样的考虑又如何反过来影响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从事过《江戸期市民経済思想》及《福沢諭吉及其周边》研究的小室先生认为:人的经济观、社会观以及在此背后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各国的文化而不同。不同的价值观产生出不同的经济论,进而影响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样,如果不去研究一个国家的思想背景,就不可能对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有透彻的理解。在今天,经由历史价值观的研究,进

3、而考察经济,把握日本及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个性,是一种学术的“知性”。这实际上提出了对经济作“文化思考”的“经济文化学”的路径。本次演讲即试图通过这样的“思考路径”,提出“外缘文化论”,开展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一、“外缘文化论”与中日现代化比较演讲者曾出版《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一书,提出“外缘文化论”论。这个不成熟的理论指出:世界由多个文化区组成,每个文化区都会形成二重构造:处在中心地区的文化为“内核文化”,环绕在“中心”外围的文化为“外缘文化”。日本“外缘文化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基本文化圈:基督教文化

4、圈、伊斯兰教文化圈、东亚儒家文化区。中国与日本共存于“东亚儒家文化区”内。中国文化是这个文化区的“内核文化”,日本是这个文化区的“外缘文化”。中国成为“内核文化”的原因在于:1、人种源地。中国与日本同属蒙古人种,分布在中国、蒙古、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的地区,中国是蒙古人种的发源地。2、文化源地。中国是汉字的发源地,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3、典型农耕经济地区。中国和日本同在东亚文化区,属于农耕文化区。在东亚文化区中,中国古代最具农耕地理特点:中国有适合农耕的平原地形,有众多可供灌溉的河流。印度文化、埃及文化、两河文化、中国文

5、化是四大农业文化,其本质都是“平原-河流”文化;中国的气候也十分适合农耕生产;另外古代中国具有特别适合农耕的土壤条件。4、具备典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文明特征,属“纯粹亚洲”性质。日本属于“外缘文化”,原因在于:1、日本不是人种源地、文化源地与农耕源地。2、日本处于“东亚农耕文化区”的“外缘”位置,与日本比较,朝鲜和韩国、越南则属于“半外缘”的位置。3、世界分为第一区:平原与河流农耕区(东亚);第二区:沙漠与草原游牧区(中东);第三区:海洋与岛屿工商区(欧洲)。日本是第一区与第三区的混合区。4、日本不具备典型的“亚细亚生

6、产方式”文明特征,而成为“半亚洲”。“内核”与“外缘”性质殊异。内核文化具有“古老性”、“单一性”与“自生”的特点。内核文化的这些特点,决定它具有对旧传统的强大“记忆力”、对新文化的巨大“抵抗力”、对异文化的强势“同化力”。而外缘文化则相具有“年轻性”、“复合性”、“嫁接性”的特点。它缺乏内核文化那样强大的遗传记忆力,对新文化也不具强烈的“抵抗力”,因而便于嫁接“西学”,在文化更新的道路上迈出轻捷的步伐。[1]中日文化的这一差异,决定了它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经历和结局:日本迅速把旧文化更新为近代工业文化,而中国包袱沉重

7、,行动迟缓,出现“船大掉头难”的困局,无法在短期内将3000年陈陈相因的典型农业文化更新为新文化。两国文化性质的这一重大差异是中日现代化发展迟速的最为深层的原因。二、“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亚儒家内核文化1853年马克思发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提出“亚洲式的社会”的概念,用以区别西方社会。1857至1858年之间,马克思写了不少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马克思这时期手稿的一部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

8、时代。”根据马克思《我自己的笔记本的提要》透露的信息,人们找到这个时期马克思撰写的另外一部手稿《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其中包括《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它同亚细亚的和古代的所有制形式的区别》等重要章节。《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种形式》中论述亚洲存在着“亚细亚生产方式”,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