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78294
大小:72.5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8-07-30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73集文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净土大经解演义》第73集文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言必信,行必果。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73集——净空老法师主讲《净土大经解演义》第73集视频《净土大经解演义》第73集文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见梅光羲居士本经序)
2、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忏译于洛阳。(以下简称《汉译》)。二、《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以下简称《吴译》)。三、《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四、《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此本出《宝积经》。(以下简称《唐译》)。五、《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至于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计为:一、《无量
3、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三、《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法护。)译。四、《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五、《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迦罗卫罗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于道场寺。六、《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七、《新无量寿泾》二卷宋罽宝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译。以上阙失者七。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十二译:计汉二、吴一、曹魏二、西晋一、东
4、晋二、刘宋二、唐一、赵宋一。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也。《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存世五种,差异较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今经五译,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现世流传,魏译较广。《甄解
5、》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诸译何以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1.译手巧拙不同……2.梵本传写不同……3.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也。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盖梵筴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
6、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又日《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稍差异者不少。思夫,多异本,传者不一,故
7、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莢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莢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至于他师有认
8、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此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