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715008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30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需求动因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需求动因分析【摘要】控制环境的状况决定了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实现程度,对内部控制功能的发挥起主导性作用。本文从控制环境的内涵入手,对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需求动因进行了分析,得出应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结论。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内控环境的需求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政策、程序的制定、执行产生影响等各种因素的总和。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控制环境塑造企业文化,影响企业
2、员工的控制意识,提供纪律与架构,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控制环境是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的基础性、关键性的要素。 COSO对控制环境的描述是: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我国CPA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外部影响八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 (
3、一)解除受托责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资财提供者往往不亲自参与企业的管理,而是将企业交托给专门的经理人员经营管理。这种资财提供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会计上称作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或经管责任(stewardship)。资财提供者是委托人,企业管理当局是受托人,资财的受托方接受了委托,必须尽心尽责地经营管理资财提供者所交付的资源,合理、有效管理与运用受托资产,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资财提供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无法观察到企业管理当局的具体经管行为,受托者就有必
4、要向外部资财提供者提供财务报告,以表明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解除自己的受托责任。因此,企业管理当局若要提高受托资源的经营效率,很好地履行受托责任,就必须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使内部控制体系整体运行有效,保证交易的发生都经过了必要的授权,并进行了完整、连续、真实地记录,按照会计准则和其他信息披露规范编制财务报告,努力实现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 (二)强化内部管理4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中管理层次增多,管理跨度增大,使企业管理当局很难对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指挥、控制和监督,管理当局只能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
5、间接的指挥和控制。为了防止下级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偷懒、盗窃、欺骗和其他会导致生产经营无效率的行为,保证各部门和环节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企业管理当局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一方面,要有一套机制和措施保证管理当局意图的贯彻实施以及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的真实可靠,以此为依据来考核下属各经营单位的经营效率和管理部门的管理业绩;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包括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等在内)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功能的机制。于是,内部控制环境作为“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效果提供合理保证。 (三)树立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不
6、仅取决于其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人们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及创建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的需要,要求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这样一来企业一旦发生欺诈行为、管理不善或违反法规,就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损害企业形象,使企业价值下降,进而使企业筹资成本上升、社会关系恶化等。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此类问题的发生,即便在发生问题时也可提供妥善处理的补救措施。另外,管理当局应定期根据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估,并将结果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这种科学的自我评价和外界对内部控制的肯定,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美
7、誉度。在美国,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报告尽管并不是强制的,但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有时也对此作出报告,其目的在于增强其企业报告(特别是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 二、注册会计师的需要 “从内部控制的嬗变进程看,最初定义内部控制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的主要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用详细审查,即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明细账和总账的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业务日趋繁复,使传统的详查法受到挑战,于是出现了抽样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