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61596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9
《减负高质 赢在课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减负高质赢在课堂【摘要】教育部表示从2011年6月起向社会征集学生“减负”良策。“减负”喊了十几年,实际上,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是“重于泰山”,变相“增负”举措,犹如春笋。到底什么是“减负”?作为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落实“减负”?笔者将从减负的现状出发,分析它的成因,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减负”方法。【关键字】减负、有效教学、赢在课堂一、“减负”的定义 “减负”即减轻负担,包括学校负担(来自上级的检查验收、会议、材料要求及新课程管理等情节繁琐)、老师负担(培训、备课、教研任务、考试等工作压
2、力大)、学生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期望等精神压力大)。 二、分析“减负”的现状及其成因 调查表明:几乎所有家长都对“减负”持欢迎态度,但也对“减负”存在疑虑,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会因此而下降,影响孩子将来考大学、就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学校“减负”后,心里反而更没着落,不知怎么学习。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出台减负措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减轻了,但心理负担却仍然严重。学生心理负担来自何处?与同学们的交谈中发现,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是造成这种心理负担的根源。 首先是考试压力。中考和高考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
3、桥”。长期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对考试成绩都特别在意,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业的唯一标准。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班级统考平均分高的任课老师就是好老师。不仅学生有考试压力,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都有考试压力,种种压力最后又都落实到学生身上,导致学生的考试压力过大。如众所周知的徐力杀母,学生因考试压力而自杀、出走的例子在报刊杂志上更是屡见不鲜。 其次是就业压力。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就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学历文凭更加看重,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屡屡受阻,本科生找工作如今也有困难。学历高的
4、就是人才,并以考试制度作为选拔人才、衡量人才的惟一途径。 最后是家长期望值过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很高,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绝大多数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从事最理想的职业,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 三、如何有效减轻学生负担,赢在课堂 面对减负,面对无法释怀的心理负担,本人认为:除了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外,课堂的45分钟最重要。中考状元刘明嘉说,上课认真,45分钟基本上都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面对如此的信任,教师应该“增负”了。做到有效“备课”,有效“讲授”
5、,有效“巩固”。 (一)有效备课 课前有效备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备课之前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预想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激发求知热情的同时,完成知识传授。3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教法,组织好学习导向,以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对所教学科要有精深的研究,不能被学
6、生给“问倒”了。最后要加强教育科研,多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学有所用。 (二)有效讲授 课中的指导性学习,是45分钟课堂学习的关键。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社会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了解社会文化与规律。给学生以较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1.抛砖引玉,质疑启思 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启发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7、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到敢想、敢疑、敢问、敢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见解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不断思索,不断质疑中前进。 2.精讲指导,组合探究 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探讨时间,教师要研究“讲”的策略,“满堂灌”绝不是一个好教师,可以画龙点睛地讲,点拨性地讲,归纳性地讲,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只在“指导”上和“点拨”上下功夫,点拨要精,要切中要害,贴近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
8、而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结合实践,调节激情 《新课程标准》设立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对于改变学生的社会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认识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社会信息和研究社会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