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37362
大小:4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9
《集聚视角下中国的产业、城市和区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集聚视角下中国的产业、城市和区域 [摘要]空间经济学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研究了集聚的动力、形态与效应问题,解释了空间因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内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从集聚的形态,包括产业集聚、城市和城市群、一体化区域等方面人手,通过研究中国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进而探讨了集聚的成因,特别是对外开放和地方保护主义这两个在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因素对集聚形成的作用,分析了各种集聚形态所产生的效应。这些研究承认地区发展差异化在一定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对区域协调发展举足轻重,从而为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理
2、论深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经济学自身的发展空间。今后,国内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将会集中在理论创新研究、集聚微观机制的拓展研究、集聚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上。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集聚;产业;城市;区域 一、导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力量日益集中在具有控制力并支配了全球多数资源的大城市和产业带中。这些中心地带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使集聚成为最普遍的经济现象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世纪70年代
3、,Dixit和Stiglitz提出了著名的D-S模型,用产品数量和产品种类的二维分析法,拓展了传统的产品数量与产品价格的单向联系,突破了完全竞争及规模报酬不变的固有视角,使研究Chamberlin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贸易理论的奠基人Krugman发现,利用D-S模型,在不完全竞争及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研究生产的区位问题,可以解决国际贸易理论和区域经济学中关于匀质空间的跨区域贸易问题,并从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来解释集聚产生的原因。 这一思想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新经济地理学派就此形成,并得到了城市
4、经济学学者们的呼应。他们开始借鉴新贸易理论对规模报酬递增的论述,认为城市的发展主要源于集聚效果即自我增殖的优势,并产生区位空间“锁定(lockin)效果”,使优势不止被锁定在固定的一些城市,其效应会被扩大并辐射至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尤其是地理上接近的城市,从而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1999年,Fujita、Krugman和Venables综合新经济地理学派多年的研究成果,共同撰写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为研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要素的空间集聚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工具。8 中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
5、程度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大,城市群和产业带初步形成,尤其在东部地区的发展十分迅速,日益被纳入国际制造业版图中。另一个方面,中国疆土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地区差异明显。这两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也引起海外中国问题专家的关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诸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而空间经济学正是可以用以剖析中国诸如城市化进程、产业带形成及地区差异等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的理论之一。基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现实对理论的挑战,及时梳理国
6、内空间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就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空间经济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空间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空间因素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即研究各种形态的集聚,包括产业集聚、城市群和城市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问题;通过研究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探讨了集聚的成因,并分析了集聚的效应,我国政策因素对集聚的影响,集聚对地区发展差异化、要素流动和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并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等问题上形成了研究热点。这些立足于中国实际的研究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7、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拓宽空间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新角度。 二、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研究 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研究是集聚原因和效应研究的基础。无论是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还是协调区域和谐发展,一系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都要以此为据。但在现有研究中,因为数据的不连续性,只能采用面板数据来分析问题,因此,动态研究尚有待深入和拓展。 (一)对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研究 由于制造业整体数据的易得性和集聚的显著性,制造业的集聚研究是产业集聚现状研究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在这
8、类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使用区位熵或区位基尼系数等比较成熟与完善的定量分析工具,利用两位数制造业和三位数制造业数据,计算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集中情况。得到的计量结果基本都能支持常识,主要结论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中国的工业集中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2)制造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