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34416
大小:3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29
《简析舆论监督权的法理悖论与消解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简析舆论监督权的法理悖论与消解 引言 舆论监督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和概念。我国制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中都有保障舆论监督的条款,一些地方法规和法院判决书中也有类似用语。而在相关法律条文中,现行《宪法》第41条最为重要。学术界的通说认为,它是舆论监督实践的直接合法性依据。近年来,不断有学者藉此提出了舆论监督权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舆论监督权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但是,本文认为,对于舆论监督权概念在中国宪法语境中的含义,不少学者的理解并不全面,甚至隐藏着一系列法理上的悖论。由于这些法理悖论的存在,舆论监督权的确切含义迄今没有澄清,也
2、无法成为法律正式承认的描述性权利从而获得制度上的保障。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舆论监督权的落实与法治保障,是依宪治国的内在要求。然而,隐藏于舆论监督权中的悖论不仅令其无法实现逻辑自洽,也严重影响了其法治保障制度的设计。有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国宪法文本,运用宪法解释方法揭示出舆论监督权概念的真实含义,从而祛除其面临的法理悖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舆论监督权实施的现实条件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制度保障构想。
3、 一、宪法条文与舆论监督权的法理悖论 我国宪法并未在公民权利条款中直接规定舆论监督权。所谓舆论经验丰富监督权,其实是一些学者根据相关宪法条文的语义推论出来的概念装置。我国现行《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学术界普遍认为,结合这两个宪法条文的语义,舆论监督权概念便可以在宪法规范层面上提炼出来。1对于舆论监督权的内涵,许多学者认为,它是保障公民和媒体监督公共权力的基本权利,
4、并且与《宪法》第35条规定的言论自由是特别规定和一般规定的关系。2也就是其外延要小于言论自由。本文认为,上述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全面,并且存在着一系列法理上的悖论。具体说明如下。第一、从宪法条文的字面意思上看,舆论监督权的享有主体就存在问题。众所周知,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从《宪法》第41条的语义来看,中国公民才是批评、建议等权利的主体。而按照《宪法》第33条的规定,中国公民是指有中国国籍的个体自然人。这就意味着,作为职业组织的新闻媒体不可能成为舆论监督权的主体,或者说不能得到《宪法》第41条的保障。这一论断与舆论监督现
5、实以及人们的日常观念明显抵触。然而,如果我们承认媒体是舆论监督权的主体,那么又会与宪法条文的语义相悖。第二,若以宪法条文的语义论之,舆论监督权的对象也有疑问口自1987年中共十三大以来,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舆论监督的对象是公权力。例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33条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但是,在《宪法》第27条和《宪法》第41条中,公民批评和建议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通常来说,国家机关不是党组织(《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列举的国家机关就没有党组织)。由此
6、而论,党员干部群体就不是公民批评和建议的对象,或者说,他们不在舆论监督权的对象范围之内。显然,此种论断不符合舆论监督的实际情况,而且违背了中共中央历来关于舆论监督的基本主张。由上可知,若以宪法条文的语义论之,舆论监督权概念就存在着难以消解的法理悖论,从而无法实现逻辑上的自洽。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由于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我们不可像对待普通法律(law)那样质疑和批评宪法条文。3换言之,按照宪法学的原则,我们不可将舆论监督权的法理悖论简单地归咎于宪法条文上的瑕疵,而是要通过合理的解释祛除之。并且,正如有学者所言,宪法文本导致的问题很难通
7、过文义、体系和历史解释的方法解决,只能诉诸目的解释方法。4也就是要通过探讨宪法在当下背景中被认为应当达成之目的(goal),去澄清宪法条文的疑义。目的解释方法属于宪法理论论证,需要在宪法文本背后的政治理论中寻找知识支持。5而与其他立宪国家的宪法不同,中国宪法文本极具理论包容性,它不仅吸收了源于立宪主义的人权和人民主权理论,而且在序言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些政治理论共同构成了作为宪法文本阐释背景的法理基础。6因此,只有立足于中国宪法的整体结构及其理论背景,发掘出相关宪法条文的立法目的,我们才会理解舆论监督权的真实含义,进而祛除其主体和对象方
8、面的法理悖论。 二、舆论监督权的法理基础和真实含义 学术界的通说认为,舆论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