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28589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学时:36学分:2一、课程教学对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性、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对象为本科所有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
2、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课程的任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
3、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4)通过《纲要》
4、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对先修课的要求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宜先修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总学时数:36)本课程课堂讲授28学时,实践课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建议如下分配:第一专题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本专题讲述,使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自觉性;认识中国各阶级为寻找民族出路的艰辛探索及失败的原因。教学的基本内容一、
5、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分析(一)中国自身腐朽是落后的根本原因(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落后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二)洋务运动的兴衰(三)戊戌维新运动兴起与夭折第二专题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2学时)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本专题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代表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教学基本内容一、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二)需要新的救国主张(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崛起
6、二、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一)孙中山其人(二)“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三)与改良主张的思想交锋三、辛亥革命——三民主义的革命实践(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三)革命果实被篡夺四、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专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4课时)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学习本专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十月革命后不久,中国很快爆发了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在一起,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
7、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教学基本内容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第四专题大革命运动中的陈独秀和蒋介石(2课时)教学目标及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的艰辛,了解首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对于首次国
8、共合作的失败有较为客观的认识。教学基本内容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合作的现实条件(二)合作的实现二、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