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

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

ID:14526421

大小:4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9

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_第1页
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_第2页
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_第3页
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_第4页
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梨园戏科步创作中的摹仿艺术内容提要:科步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摹仿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类型,对戏曲科步创作尤为重要。梨园戏科步创作高度发达,与摹仿艺术的自觉运用是分不开的。其中,既有来自传统艺术中的科步创作的大量摹仿;又有源自现实世界的科步创作的广泛摹仿,还有一些仿生学的摹仿。这不仅对梨园戏科步艺术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其它一些戏曲剧种科步艺术的创作与发展也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关键词:梨园戏,科步创作,艺术的摹仿、现实生活摹仿、仿生学摹仿。戏曲是以唱、念、做、打为核心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既离不开唱念,也离

2、不开做打。而做打,即科步或使用各种科步的形体表演,它是一种运用全身各部完整地表现某一生活动作和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段,需要手、眼、身、法、步等综合运用,巧妙配合,才能形象逼真地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虽是一种形体表演艺术,也需凭借一些道具、化妆、服饰等的配合使用。科步也称为“科泛”,简称“科”,宋元南戏也称“介”。对于科步的内容,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云:“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1]指出了科步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科步并非仅仅指单个的形体动作,它也包括由科步连缀而成的舞蹈和使用道具的砌末表演

3、等。摹仿是人类通过摹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的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它对艺术创作是非常重要的。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艺术的本质在于摹仿的理论。他在《诗学》中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松以及大部分双管箫月和竖琴月----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且指出“摹仿不是临摹,而是创作。”而对于“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艺术,在本质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摹仿艺术。因为戏曲是一种具有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其中心任务是塑造典型的人物性

4、格,只有在生活中对他(她)们的人物形象进行摹仿,包括对声音、动作、形态、情状及行动等的摹仿,并将它们提炼升华,使之超越生活原貌,形成“有意味”的表演程式(包括科步程式、音乐程式及化妆程式等),并在表演中与唱念、人物面部表情、心理活动及场景氛围等相吻合,才能使所扮演的人物形象从“形似”达到“神似”。因此,在戏曲艺术中,摹仿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对于科步创作,更是离不开摹仿。梨园戏是福建早期南戏的重要剧种之一,由大梨园上路、下南和小梨园戏三个不同渊源的流派组成的,其角色行当沿袭南戏的生、旦、净、末、丑、外、贴七个行当,表演艺术以唱念

5、做为主,传统舞台艺术走的是一条文戏演出的路子,即使有武戏唱段,也是进行文戏武作或暗场处理,科步艺术相当发达,不仅创造了一整套包含手、眼、身、法、步被称为“十八步科母”的基本程式,而在具体的表演中,各脚色的手、眼、身段和步法,则随剧目的唱、念,具有“一句曲一步科”、“科步由曲白内生”、“白完科也完”的范式规范,摹情状物,情态逼真,刻画人物深刻细腻,精彩动人。梨园戏科步艺术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摹仿艺术的运用。其中,既有源于其它艺术的大量摹仿,又有来自现实人类生活的广泛摹仿,还有一些仿生学的摹仿。这不仅对梨园戏科步艺术的形成发展具

6、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他戏曲剧种科步的创作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一.源于其它艺术的摹仿梨园戏发祥于以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它在泉州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时间是相当漫长的。就其科步创作摹仿的来源而言,与当地的宗教艺术、歌舞百戏以及早期南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1.对宗教艺术的摹仿。宗教文化是戏曲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和土壤。泉州是宗教信仰兴盛的地区,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其正统宗教至少有七八种之多,还有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梨园戏科步中有较多来自于对宗教艺术的吸收、改造与摹仿,其中主要为佛教雕塑、碑刻、壁画等,也有一

7、些是巫道等其它宗教的。因此梨园戏中与佛教有关的科步舞蹈特别多,尤其是生角、旦角与净角的科步,有些还与敦煌佛手势极其相似。生角的手姿有“尊佛手”,即食指和中指并拢伸直,拇指扣住无名指尖,末指伸直,手心向外,用于指一切人与物,与敦煌四二零窟隋代壁画佛像手姿相似;坐姿“脚踏金狮”,即身正,右脚弯曲成70°,足尖着地,足后跟提起,左脚略曲,向左前侧伸出,小腿向前展,足后跟着地,足尖提起,与佛教塑像有关。旦角的手姿有“螃蟹手”;拇指伸直,食指弯曲,两指相扣,余三指并拢伸直,是旦角的基本手姿,与敦煌二七六、三九七窟隋代壁画佛像手姿相似;

8、“观音手”:手心偏斜外,食指伸直向上,拇指尖紧贴弯曲的中指尖,成一圆圈,无名指弯曲,第一节靠拢中指第二关节处,指背高于中指,末指弯曲稍离无名指,用于指示一切事物,其来源也与佛像有关。[2]大梨园戏净角的“十八罗汉科”,即开心见佛科、善才独脚科、达摩祖师科、进灯科、进瓜科、掠狮科、罗卜挑经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