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520125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9
《因材施教在高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因材施教在高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因材施教的含义、因材施教的实施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还只是理想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因材施教式课堂”研究尚未形成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的形势下,因材施教在高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无疑是及时的、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中教育;差异与可变;分层教学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因材施教既是人们从古到今对教育的追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材施教是什么?学者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也见仁见智。 《现代汉语辞海》解释:《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集注引张敬夫曰:“圣人之道,
2、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指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学生不同层次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由于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存在而采取的预防性、前瞻性教学措施,以防造成教学缺陷,或者是对由于学习风格的差异性存在而造成的教学缺陷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是最好的实践者,也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我们来看他的一个教学典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3、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在面对同样的问题,因为学生不同,就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面对公西华的疑问时,他的回答是:“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由此可见,孔子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在提高做事能力的同时得到性格上的完善。孔子有三千
4、弟子七十二贤士,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不仅需要经常接触学生,还要充分了解学生,按照现在来说,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程集?遗书?伊川先生语五》中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文学入者,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南宋陆象山曰:“人各有所长,就其所长而成就之。”元初的许鲁斋也曾说:“随材施教”,着重“教其所短”。这些足以说明古代思想家的“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5、,使其成为不同之材。 因此,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观大家的见解,大多数研究都是将视角锁定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中,因此,我们认为以下的定义可能比较规整:材,指的是学生的天赋、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因材,即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充分尊重并且以“材”为施教依据。施教,通过启发和诱导,使学生领悟和掌握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即教师要从
6、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二、因材施教在高中教育中的必要性 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明确规定: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事实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7、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由此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我们国家为迎接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需求和必要举措。 然而,我们应清
8、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因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