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ID:14495371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9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4页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鼓励质疑问难,引发探究动机;顺应求知欲望,诱发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和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能力;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72-01  许多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困惑:孩子被动学习,方法不佳,遇到困难退缩

2、,创新意识不强。这是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创设奇趣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自信心的感召下,儿童往往萌生热切的探究欲望、好奇的火花。  在口语交际课《大象、蚂蚁和蚂蚱》教学中,教师巧设奇境,留有悬念,吸引孩子们去探究和想象。当“蚂蚱蛮不讲理拦住大象去路”时,当“蚂蚁和气地恳求大象不要踩坏他的家园绕道走过”时,“又高又大的大象眨巴着又黑又小的眼睛,甩了甩长鼻子……”故事此时嘎然而止,并伴有画外音:“聪明的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大象

3、分别会怎样做呢?”故事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有的说:“面对蛮不讲理的蚂蚱,大象无可奈何地绕道走了。”“大象用长长的鼻子把蚂蚱卷起来狠狠地摔在地上。”还有的说:“大象看蚂蚱这么不讲理,一下子把它踩扁了,成了相片了。”而对有礼貌的小蚂蚁,同学们纷纷发言:“大象很受感动走别的路了。”“亲爱的小蚂蚁,我们动物本是一家嘛,我绕道走吧。”“你比蚂蚱强多了,碰到这么有礼貌的孩子,我真高兴呀!今天就不去洗澡了,明天再说吧!”学生的发言,多姿多彩,创设的故事结局也是五花八门。  二、鼓励质疑问难,

4、引发探究动机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句话阐明了“问”的重要性。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学生保持不懈探究的动力。问的动机很多,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有对课题进行质疑;有在矛盾处质疑;有于不疑处进行质疑。但要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一定要鼓励引导,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的动机。  如我教《少年闰土》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在齐读这句话之后,我鼓励学生围绕这句话质疑问难。有一个同学读后

5、,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何‘项带银圈’用‘带’而不用‘戴’?是不是鲁迅写错字了?”表扬这位学生问题提的很好,肯定他对课文遣词造句能深入研读。我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再由学生代表汇报。有的说:“是错别字。”有的说:“鲁迅那个年代这个字可能这样写的。”最后,我才解释:“鲁迅作品的语言正处于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阶段,不少词语的用法跟今天不尽相同,‘带’即是其中之一。”这样以课文的重点词句为切入口,打开了学生思路就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的浓厚兴趣,引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动机。  有些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部分同学就以为自

6、己什么都懂了,没有什么要问的东西,这时,我常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中讲小女孩最后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从字面上,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读懂了,于是,我让大家再认真研读,看是否还有不解的地方。研读之后,学生又产生了新疑问。有的说:“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地方在哪里呢?”有的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永远是‘寒冷’,永远是‘饥饿’。永远是‘痛苦’的,那么,为什么小女孩会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呢?

7、”我肯定学生问题提得好,并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使学生学会提问题,还引发他们对问题探究的动机,学生终于从这段文字中懂得了小女孩因为饥饿和寒冷而痛苦地死去,大家知道人死去,就无所谓饥饿和寒冷了,了解到作者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培养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探究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顺应求知欲望,诱发主动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

8、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如《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课题是《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出现的都是‘五个战士’?”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