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ID:14475232

大小:30.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7-28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1页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2页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3页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4页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以2007年7省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既表现出对城市定居的向往,又呈现出一种矛盾和模糊性的心理状态。相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更加明显。农民工的定居决策主要受市场性、文化心理性和制度性三类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性因素正在成为显在的主因,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已经有所下降,但市场因素的根源仍然来自于制度性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 城市化 定居意愿 社会支持  中国正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城镇人口比率1978年为1

2、7.92%,1999年提高到30.89%,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是36.09%,2008年底更是上升到45.68%。但是,中国的城市化率与发达国家平均75%以上的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高速城市化过程伴随着人口的高速市民化,其中,涉及到数量巨大的在城市居住和工作的农民工。  有研究指出,“城市化”侧重于国家、区域、社会结构、物质层面的变化,而“市民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型,非农化、城市化和市民化之间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中,市民化才是最终的落脚点(文军,2004)。但是这种市民角色的转型,对于农民工来说似乎还很遥远。从农民工的客观经济条件和居住

3、情况来看,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是不稳定的;从主观认同看,大多数农民工并没有在身份归属上将自己界定为城市居民;与此对应的是,城市性在农民工的实际生活中表现也不明显。因此,尽管常住城市的农民工纳入到国家城镇人口的统计中,但是他们面临着市民化迟滞的社会现实。  在曾经受到热议的“民工荒”现象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又引起了新一轮“农民工返乡”的潮流,这些都是与农民进城务工逆向的大规模流动。此外,正常性的回流也始终贯穿于农民工的流动过程之中,当很多年老者回乡之后不再外出,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后,他们的未来是否也会遵循其前辈的轨迹呢?本文将围绕农民工的定居意愿,从农民工的主体性角度分析

4、他们的未来走向。    一、主要概念和研究假设    (一)主要概念  农民工是指那些户籍在农村,但在城市中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或经商人员。农民工是中国现实社会中农民的身份与其实际的职业活动相背离的一种矛盾现象,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特殊现象。事实上,“农民工”的称谓并不恰当,在社会语境中它更多地带有矛盾甚至是贬义的色彩,它体现了特定时期职业流动与身份制并存下农村社会分化的特点,类似的称谓还有“民工”、“打工妹”、“打工仔”等。需要强调的是,“农民工”这一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等,因为后两种提法同时包含了城市之间迁移的人口。  与这一概念相关的是“第二代农民工

5、”。本文中的“二代”概念是指改革开放前后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有的学者将“第二代农民32"指称农民工的子女,或将新近外出的青年一代农民工称为“新生代”。笔者认为这样的指称是不准确的,“代”的概念有批次、年代的意思,并不是专指当前农民工的后代,寻求这种字面含义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作为农民工的子女,将他们称为第二代农民工是很不妥当的,他们出生在农民工的家庭,但他们未必一定会成为未来的农民工。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城市定居意愿”。本文的“城市定居”意思是指在城市永久性居住愿望和准备,不论其是否具有城市户籍。强调这一界定,一方面是为了使本文的定居问题区

6、别于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长期居住状态。有些研究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长期居住(如10年以上)视作永久性的居住,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当。因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办法确定他们最终是否会回到农村。另一方面,上述界定也是为了区别于以城市户籍身份作为衡量标准的做法。本文后续部分将会讨论到,户籍身份对于农民工的定居意愿只有很小的影响,判断定居意愿主要依据农民工是否能够在城市购置住房等市场因素。  此外,笔者认为,必须明确区分“定居意愿”与“实际的长久居住状况”。到目前为止,农民工最长流动时间几乎达到三十年,但是真正实现在城市永久定居(已购置住房等)的农民工仍然是少数,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中。因此

7、,相对于长久居住行为的研究而言,讨论城市化尤其是市民化的问题,把握定居意愿才是比较现实和有效的途径。    (二)研究假设  在既有的关于农民工流动迁移的研究中,对定居意愿的研究仍然不多,并且很多研究往往分析的是单一因素,过于注重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因素和国家政策条件,对于农民工的代际变化、家庭因素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重视不足。本研究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以结构性因素为中心,从多个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关于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基本假设。  假设1:社会支持因素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