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ID:12187269

大小:52.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16

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合肥市的调查罗遐【摘 要】本文根据2008年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定居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水平高于非定居农民工,其中人际关系适应性最高,其次是日常生活适应性,以经济适应性最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媒体接触情况、城市社会交往情况和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等个体城市经验因素对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有显著性影响,而城市户籍制度则没有显著性影响。【关键词】定居农民工;城市适应性;城市户籍制度;社会关系资本;社区融合;媒体接触能力【中图分类号】C

2、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10)05-0065-08收稿日期:2009-09-10 一、问题与背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源自农村的流动与迁移。自80年代末第一次出现的“民工潮”以来,农民工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目前约1.3亿。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限制逐渐减弱,包容性逐渐增强。由初期离土不离乡,到后来的离土又离乡,再到现在的部分农民工定居城市,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民工群体已出

3、现了具有层级意义的分化。从城市适应上来看,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民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逐渐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逐步完成了由流动到定居的过程,当然也有一部分农民工回流农村,而大部分的农民工仍然在钟摆式地流动,出现了正如李强所言的“迁居式分化模式”和“循环流动式分化模式”(李强,2004:274)。根据蔡昉的中国农民两个迁移阶段的理论(蔡昉,2001),其实已经有部分农民工完成了第二迁移阶段,即定居城市。那么定居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怎样?其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关于该主题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则是对移民适应影响因

4、素的研究。文献分析表明,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结构性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因素、文化距离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Hurh&Kim,1984;StoneFeinstein&Ward,1990;Babiker,I.E.,Cox,J.L.,&MillerMcG,P.1980;Searle&Ward,1990;Ward&Kennedy,1994;广田康生,2005;Agneessens,et.al.,2006),也有一些学者关注个体性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种族、出生地、婚姻状况、教育、语言、职业等人口统计学因素(PhamThuyB.

5、etal.,2001;Hurh&Kim,1984)、移民时间与经历因素(Wilson,1999;Grant,M,1999;Searle&Ward,1990;Ward&Searle,1991.),以及人格和心理因素(Berry&Annis,1974;Hurh&Kim,1984)。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是关于国际移民和不同种族移民的适应,少有对中国农民工,尤其是定居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研究。从大量的国内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相关文献来看,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积累,研究内容比较全面,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值得本研究借鉴,但还存

6、在不足:多在流动的视角下展开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流动农民工,专门探讨定居农民工的城市适应问题的成果极少。关于城市适应的研究也基本定位在定居前的适应情况,尤其是刚进入城市的流动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的适应研究,而且多把适应看作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缩小了适应概念的内涵。而事实上,移民的适应可以界定为移民对变化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做出反应的一个过程,而且这是一个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Goldscheider.G,1983)。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再社会化过程,它将贯穿进城以后的整个生活。所谓城市适应性指城市适应的程度或水平。而研究定居农

7、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影响因素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为政策制定和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假设和数据来源(一)研究假设与指标测量1.城市户籍制度假设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制度因素尤其是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影响着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融入问题。附着了太多利益的户籍制度是最为基本的“母制度”,它作为一种社会屏蔽(socialclosure)将进城农民工排斥在权益保障体系之外(李培林,1996;李培林、李炜,2007;朱力,2002;李强,2002;马广海,2003;丁宪浩,2006;王春光,2006;

8、刘传江,2008)。但也有学者指出,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融入的状况并不能有多大改观(冯宪,2004),户口的作用受到了质疑,如乔明睿等所言,“有舆论认为户口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乔明睿等,2009)。笔者认为,尽管户籍制度“去利益”化的改革,逐渐剥落了附着于其上的相关利益,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