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oc

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oc

ID:14474243

大小:3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8

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1页
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2页
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3页
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职“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应根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原因,从薪酬、环境、声誉、地位等四个方面对构建“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加以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符合的条件,并结合国内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方式上的普遍做法,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含义归纳起来

2、有以下四种:一是“‘双师’=‘双职称’”。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具备不同系列的两种相对应职称的教师。二是“‘双师’=‘双证书’”。这种观点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是否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获得行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为标准判定与界定“双师型”教师。三是“‘双师’=‘双素质(能力)’”。这种观点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四是“‘双师’=‘双来源’”。这种观点认为,“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从

3、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而言,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及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教师,又有来自工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  综合以上四种含义,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是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相对于高校其他教师,“双师型”教师具有掌握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特征;相对于企业中的一般高级知识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具有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较高并掌握熟练的实践教学能力的

4、特点。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各高职院校纷纷制定了有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如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享受某种工作环境、优先考虑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对培养、引进与激励“双师型”教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仍不能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薪酬水平偏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4人才长期以来,由于实行预算管理,高校的收入分配明显受制于财政拨款能力,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一直与高校人力资本地

5、位不相适应,工资收入的增长难以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保持同步,教师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显得尤其突出。从教育部得到的最新信息显示,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教师的待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1984~2003年,高校教师的年平均工资增长了17.8倍,达到2.33万元。一些高校通过发放课时津贴、课题津贴的办法使教师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作为“双师型”教师,各高职院校还多少有一点“双师型”教师补贴经费。但目前各高职院校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的薪酬水平仍然远低于他们创造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难以体现科技劳动价值,也与“双师型”教师绝大部分是“双高

6、”人才的现实不相符,与人力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所决定的收入水平相差甚远(据复旦大学公布的《2004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透露,2004年度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4.85万元,为高校教师年平均工资的两倍多,而同年,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最低学历标准已经提高到硕士研究生)。这是导致高职院校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双师型”人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重要原因。  收入构成不尽合理,难以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主要按职称、职务、学历确定,与身份、职称挂钩而与岗位贡献及业绩水平联系不够,与目标任务脱钩,未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

7、、优劳优酬,从而使薪酬分配不能充分体现激励功能。同时,高级人才的待遇与贡献挂钩不紧密,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的工资引导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不可避免地对教职工的积极性带来不利影响,使薪酬内部协调、市场竞争和承认个人贡献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与企业强调对高级人才进行股权、期权等长期产权激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只体现了短期激励作用,而对如何进行长期激励仍然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制度和办法,这一方面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素质人才由于受到股权、期权等“金手铐”的制约难以加入高职教师行列,另一方面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高素质“双师型”

8、教师为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而选择离开,这显然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权力关系不顺,“双师型”教师的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