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ID:14468811

大小:4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28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_第1页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_第2页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_第3页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_第4页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120?中国民族民间医药Chinesejoum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论着Treatis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符翠莉潘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南宁530021【摘要】综述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关键词】过敏性鼻炎;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1176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1—0120—03过敏性鼻炎(al1ergiCrhinitiS,AR)是由过敏原激发的,由IsE介导的鼻部炎性疾病.AR是全

2、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有流涕,鼻塞,鼻痒和喷嚏.传统上AR分为季节性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前者与花粉有关,包括风媒授粉的牧草,树,杂草及真菌芽孢,后者则常由尘螨,动物皮屑等引起.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造成的医疗支出也相当惊人,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美国AR患病率为5%一22%,大约有超过5千万人被诊断为AR,每年治疗费用高达55—77亿美元.一项在亚洲1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调查人群中成人AR患病率达到10%~30%,儿童为10%~46%….据统计,全球已有4亿过敏性鼻炎患者,3亿哮喘患者,其

3、中50%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并且未得到有效的治疗J.我国AR的患病率近年来也有显着增加,可能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生活方式改变有关.因而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遗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是AR的病因学因素.特应性体质的人群若反复接触环境中致敏的变应原后可发生过敏性疾病.AR是由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常表现为家族易感性.目前已证实机体产生IgE的水平与HLAII类等位基因型关联.多种细胞因子,化学增活素,细胞黏附分子,炎症介质等参与了AR的发病过程.制瘤素M(OncostatinM,OSM)是IL一6家族的一个

4、多功能细胞因子,此前已证实它与哮喘气道重建有重要关联,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OSM在AR患者鼻粘膜上的表达上调,提示它在AR炎症反应损伤修复中起一定作用L3j.AR治疗一般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及手术疗法等.目前用于治疗AR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抗组胺药,减充血剂药,抗胆碱类药,糖皮质激素类药,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IgE单克隆抗体(Omalizumab)药及中药治疗等,现将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抗组胺类药从1937年以来,已有5O多种抗组胺药应用于临床,抗组胺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已有6

5、0多年的历史,其药理学作用机制是通过竞争性地与Hl受体结合而阻断组胺的生物学效应途径J.根据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将抗组胺药物大致分为镇静作用显着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相对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新型(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第一代H1抗组胺药物包括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苯那敏,曲普利啶,苯茚胺,羟嗪,赛庚啶,异内嗪等,可与Hl受体结合并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内组胺的神经介质作用,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与其高亲脂性,药物结构分子小及P~糖蛋白低亲和力有关;H2受体特异性差,中枢神经活性较强,以至于引起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所以被称为镇静

6、性抗组胺药J.使用11C标记的多塞平进行PET检查表明50%~90%的H1受体位于皮层额面,颞面,海马区及脑桥.在一般剂量范围内,第一代H1抗组胺药物也存在潜在不良反应,表现为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等.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相关的意外死亡,潜在性的自杀药物及婴儿致死j.抗组胺类药对鼻痒,喷嚏,流清涕有良好的效果,但对鼻塞无效果.1937年,Staub和Bovet发现了组胺拮抗剂;1942年第一个抗组胺药Phenbenzamine进入市场,1945年化学合成了苯海拉明,从1942~1981年间共有超过40种第一代抗组胺药问世,其治疗

7、过敏性疾病的优点为"安(全),灵(验),(方)便,(价)廉",但同时又存在着"困(倦),耐(受),短(效),干(渴)"等明显的缺点.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改善和克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的缺点,新一代或称第二代抗组胺药先后问世,并正在逐渐地替代经典的抗组胺药J.属于第二代Hl受体拮抗剂的药物包括特非那定,阿斯咪唑,阿伐斯汀,依巴斯汀,非索那定酮替芬,左卡巴斯汀,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和咪唑斯汀等.主要是根据无嗜睡作用或在上世纪80年代后生产而定,其中在上世纪90年代后问世的仅有非索那定和咪唑斯汀两种J.与第一代Hl抗组胺药物

8、相比,第二代抗组胺药很难透过血脑屏障,在治疗剂量下,嗜睡,口于,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较少,过量服用引起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但文献中有报道特非那丁和阿斯咪唑引起心电图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死亡的病例,因此有严重肝功能损害或潜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