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珂侯佳儒【学科分类"> 周珂侯佳儒【学科分类" />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

ID:14458123

大小:52.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8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_第1页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_第2页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_第3页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_第4页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整合周珂侯佳儒【学科分类】民法总则【摘要】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是目前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就对话涉及的九个前提性问题予以追问,试图为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性研究建构一般性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两种理论范式之间的对话。环境法与民法在问题意识、历

2、史视域、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规范上存有重大冲突,实际上是民法采取的个人主义理论范式与环境法采取整体主义理论范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必要性源自环境问题构成现代法学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更深层次原因源自环境法学与民法学自身的范式危机。环境法与民法进行对话涉及现有法律体系下,二者如何界分领域、分工;涉及面对同一现实问题时,如何对两种法律解决方案做出选择。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的目的旨在实现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范式重构和范式整合;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对话有利于环境法学和民法学拓宽视域、转换思路、价值重构、

3、方法更新。在环境法学与民法学双向互动的对话中,环境法学旨在借助民法的理论范式审视环境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探寻新的出路;民法学的目的是研究环境问题如何影响了民法、民法学,而这恰是民法典立法急欲从环境法中获得的启示。界定环境法与民法,应尝试在新的法律部门划分理论下进行,应淡化“领域定性”观念而代之以“问题定性”观念;为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法与民法需要合作,以“公序良俗原则”为联结点,确立了二者在调整范围上的界分。【关键词】环境法;民法;民法典;环境问题;个人主义范式;整体主义范式【写作年份】2007年【正文】环境法与民

4、法之间的互动性研究是近来法学研究一大热点。民法学界关注这一问题,是因为“绿色”民法典的主张、呼声;环境法学界关注这一议题,是因为许多环境法学基本问题都与此息息相关,很多争议性问题和焦点性问题,在法理层次稍做思考,都会划到这个问题上来。尽管围绕这个议题已展开的理论探讨,议者之众、涉及之广、研究之深都殊为引人瞩目,但我们仍深有必要对“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这个议题本身做出深入解读,要明确这一“对话”之所以发生的来龙去脉来揭示这一理论现象背后隐藏的事实、信息和价值。这种分析是必要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言,问个问题可以仅仅

5、是“问问而已”,也可以认真的发问,但要深入思考问题,我们必须面对问题本身的形式结构,接露这一问题何以提出,这个问题问之所及、何所以问,探究这个问题所问为何。这种分析,为严谨的理论研究所必须。只要经过这种思考,我们才可能在一种更宽广、更全面的视域下,对我们面临的每一具体问题、微观性问题做出妥当思考;才可能使我们的理论对话具有宽广视野而不失严密逻辑,才不会使对话沦落为无主题的漫谈,不会使严肃的理论论证沦落为信马由缰的“闲谈”。为此,本文将以问题形式对民法学与环境法学之对话涉及的九个前提性问题予以追问,拟梳理出这个议题

6、所隐含的问题结构,厘定这个议题所应包涵的主题、意旨和值得期待的理论功用,并可能具有的内容,并试图为民法学与环境法之间的对话性研究建构一个一般性的分析框架。一、什么是“对话”?什么是“学术对话”?什么是“对话”?尽管我们天天与人对话,我们也常说理论“对话”,并且围绕“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已经展开若干次主题沙龙、主题讲座,但是对于“对话”这个关键词,我们却都语焉不详,视之为不言而喻。但是我们有必要清楚界定这一概念,因为在这个概念里,已经内在的规定了我们对这一论题展开必须具备的形式架构。简单的说,通常所谓之“对话”

7、皆有如下两个构成要素,共同的问题(或共享的主题)和多主体的参与。对“多主体的参与”需要进一步界定,此处的“多主体”之间需同时具备冲突及合作的利益或需要:如果参与对话的主体间没有冲突,则对话形同一人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对话者之间的相互反馈形同回音,无实质意义;而对话主体之间如果没有合作的共同利益或要求,那么也不可能存在对话,而是只有持续的分歧、斗争。只因多个主体同时具有了冲突和合作的利益和需求,在共同的问题(或共享的主题)提供的平台下,对话顺理成章地就发生了。那么什么又是“学术对话”呢?可以这样理解:人认识事物要受

8、到个人认知结构的影响,而专业教育是影响人认知结构的主要因素。长期浸淫于某种学问、长久从事某种职业,人审视问题的立场、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式,解决问题的措施、手段,都会深深打上相应的专业思维烙印。这种现象非但在常人与专业人士之间存在,在不同业界人士、同一行业不同专业人士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现象虽然易于推进专业化的学术分工,但同样造成学术研究整体视域的消失、全局观念的消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