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ID:14454789

大小:3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8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_第1页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_第2页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_第3页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_第4页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全面回顾了国外和国内中国近代城市问题研究的状况,介绍了有关著作的主要内容。【正文】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城市发展已成为研究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关注点。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面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同时,城市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产生也愈来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认为,开拓城市

2、史和城市发展问题的探究,无疑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国际上学者包括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从60~70年代以来对城市包括城市史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国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城市发展问题开展研究起步较迟,可以说只有十多年的时间。正是在这个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于我国史学界思想解放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呼唤,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地学者纷纷投入一个新的城市史研究热潮。1949年底中国只有建制城市69个,全国城镇人口5765万,城镇人口是全国人口总数的10.6%。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

3、》数字,1996年底全国已有城市666个。这个数字是1949年数字的约10倍。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愈来愈加速发展,估计1997年底中国建制城市已达700个左右,城市总人口已达5.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3%,比1990年的30%高出13个百分点,比1985年的21%高出22个百分点。如此引人注目的城市化进程,当然引起了不少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包括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城市化常被看作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可以说是与城市化同步的。中国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和近现代化进程也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在近代中国,上海首先倔

4、起为一个繁华的大城市,在本世纪20、30年代被誉为远东第一大都会,其他沿海地区以及长江沿江地区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发展。1949年以后,国家政策谋求城市与农村、沿海沿江与广大内地的均衡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势头有所削弱,城市功能退化,作用下降。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沿江城市再次崛起。目前沿海沿江城市在市场发育过程中的先导地位,同它们曾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十分相似。上海学者深深感到开展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其现实意义十分明确,就是通过有意识地探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提供可借鉴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二、国外中国近代

5、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6  60年代前,一些西方学者受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影响对中国近代城市够不够城市标准,抱否定态度。韦伯根据西方文献在《城市》和《中国的宗教》(注: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城市》(TheCity),纽约1958年版:《中国的宗教》(The Religion ofChina),纽约1951年版。)两部专著中,提出了衡量城市的5大标准,即城堡、集市、法庭、社团和市民选举产生的市政机构。受这一城市发展理论的影响,50年代时在华盛顿大学执教的罗兹·墨菲(注:罗兹·墨菲(RhoadsMurphey):《作为变革中心的城市:西欧与中

6、国》(“TheCityasaCenterofChange:WestemEuropeandChina”)《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年鉴》(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54年总第44期,第349~362页。)等美国学者认为,同西方城市相比较,中国传统城市封建色彩浓厚,到了近代,尽管有上海等这样的城市兴起,中国城市也不能担当起近代化的重任,而是淹没于中国农村的汪洋大海之中。正如墨菲在他的著作《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所认为的,“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

7、的任何迹象”(注: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Shanghai-keytomodem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2页,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进入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跳出韦伯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力图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如原斯坦福大学、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施坚雅就提出了关于中国集市体系和宏观区域的理论。他把中国划分为9个宏观区域,并引入了中心边际说,认为每一宏观区域都包括中心和边缘两部分,并认为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化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城镇的蓬勃兴旺,还用“城乡统一体”(UrbanruralCo

8、ntinuum)一词来形容中国近代城市与周围乡村的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