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案

青岛版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案

ID:14447857

大小:5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28

上传者:U-4186
青岛版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1页
青岛版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2页
青岛版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3页
青岛版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青岛版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þ中学□小学2、学科:数学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 彩纸  剪刀直尺 圆规二、教学课题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轴对称概念的活动。2、通过对折的方法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指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点。3、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经历抽象出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的过程,能够识别对称轴与对称点,并能说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4、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青岛版八年级上册第1章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内容分析:本节在“交流与发现”中设计了三个活动,由此引导学生抽象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然后利用问题串对概念加以巩固;再安排两个活动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共同特征,从而抽象出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再借助问题串进行巩固。学情分析: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图形都具有对称的特性,只不过学生没有留意,没有上升为数学知识,另外在小学中也知道对称图形的概念,但对其性质没有探究,所以本节内容既是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诠释,又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延续,同时也为后面图形的全等打下基础。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轴对称概念的活动。2、通过对折的方法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指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点。3、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经历抽象出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的过程,能够识别对称轴与对称点,并能说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4、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价值。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交流法、讲读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等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激趣促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动手剪图形的全过程、观察图形并从图形中寻找特征,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发现探究1、观察生活图片,体验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观察图片,老师提出问题老师:(1)同学们,你们会下中国象棋吗?你看到过中国象棋的棋盘吗?如果沿着棋盘中部的虚线把棋盘对折,棋盘的上下两部分会怎样?【百度搜索】http://www.nipic.com/show/4/83/7524d4fcd485bca6.html4 老师:(2)现在把棋子摆放到棋盘上,这些棋子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吗?【百度搜索】http://tupian.hudong.com/a1_44_57_01300000636999125924579368026_jpg.html老师:(3)观察这些卡通图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D6%E1%B6%D4%B3%C6%B5%C4%BF%A8%CD%A8%CD%BC%C6%AC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回答上面的问题。(小组先交流)学生:“棋盘的上下两部分重合”、“棋子‘将’、‘帅’所在直线两边的棋子对称”、“卡通图片经过对折两边将重合”等学法,老师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2、利用几何图形,体验数学中的轴对称现象让学生在纸片上用直尺和圆规作出课本图1—4的梯形,并剪下画出的梯形,把梯形沿着图中的虚线对折。老师:(1)你发现了什么?(2)虚线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吗?(3)你能说出梯形的哪些点分别重合、哪几条线段分别重合和哪几个角分别重合吗?(小组交流发现的结果)3、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由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然后介绍“对称轴”与“对称点”的概念。4、应用与巩固概念(1)前面看过的棋盘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你能画出这些对称轴吗?(2)前面剪下的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并标出几对对应点吗?(小组合作,相互纠正)(二)探索“两个图形关于一条一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1、囍字的制作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按照视频教法制作囍字。【百度搜索】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zMzI2NDg4.html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怎样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2、观察图片,找出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3%C9%D6%E1%B6%D4%B3%C6%CD%BC%D0%CE%B5%C4%CD%BC%C6%AC问题:在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中,有哪两幅图片折叠后能完全重合?学生仍旧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找到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如果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并明确“对称轴”与“对称点”的概念。3、简单应用(1)利用投影,让学生观察课本中图1——7,提出问题:如果▲ABC4 沿直线L对折后,与另一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这两个三角形关于哪条直线成轴对称?你能指出哪些点是对称点吗?(2)请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4、自主探究,区分概念老师:你能说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吗?(学生思考,小组互相交流)经过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特殊形状和位置关系。 这两个概念的联系:(1)定义中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2)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如果把两个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三)练习与巩固1、由学生阅读“知趣园”【百度搜索】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B%E3%C5%CC%CD%BC%C6%AC【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18627.htm【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398473.htm2、学生做课本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纠正。(四)回顾概括,课后延伸课堂小结采取回顾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回顾本节内容,谈收获与体会,打出困惑与不足,教师适当补充完善。作业:P7A组1,2,3,B组为选做题。四:板书设计:概念内容注意问题举例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是一个的特征学生画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是两个图形的特殊形状和位置关系学生画出课题: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六、教学反思4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反思整节课,我有以下感受:(一)思得1、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通过观察大量的图片资料、动手操作,从而概括并归纳数学知识。2、注重教学模式的应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与拓展。3、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算盘、象棋棋盘等中国古代文化,教学中,注重了这些经典数学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4、注重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美,有着广泛的应用。(二)思失 本节教学虽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足:例如:部分学生在观看百度图片和视频时,只顾热闹而忽略了数学知识的提练。特别是学困生。(三)思改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反思,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必须结合全体学生,更多的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七、教师情况省份山东省学校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石桥子镇石桥子初中姓名王书朋职称中学一级电话0536——6475557电子邮箱sqzwsp@163.com通讯地址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石桥子镇石桥子初中邮编:262208自我介绍:我于1991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又回到我的母校任教,直到现在,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在课堂上注重善于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来讲授数学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始终作为我的课堂座右铭。我也积极参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自觉在教学第一线运用,大胆进行课改。先后获得诸城市青年教师优质课、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称号,由于工作努力也得到了上级肯定,先后荣获诸城市优秀电教教师、学科优秀成果奖、先进教育工作者、课堂改革先进个人等荣誉,多篇论文在诸城市、潍坊市获奖,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