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47157
大小:85.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8
《自考“软件工程”复习大纲及试验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自考“软件工程”复习大纲及试验指导(一)《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包括笔试和试验两部分,并且也是课程设计的科目之一。学习《软件工程》,考生不仅需要掌握至少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还需要对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综合性很强。 从2002年起,《软件工程》的教材改由北京大学出版,相应的考试命题工作,也改由北京大学负责。 为了广大考生能更好的学习《软件工程》,我总结了全书的基础知识点、历年考试题型、试验题目于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完成《软件工程》的学习。 学习《软件工程》必备书籍: 1.教材,《软件工程》(黑皮),北京大学出版,2002年,王立福等 2.辅导,《计算机上机实验考试应试指导》(蓝皮),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孙家肃 《软件工程》笔试分为理论部分和设计部分,比例大致相当,在下面的复习大纲中将随即提到,不再细分。另外,实验部分也会在文中提及,希望读者注意。 第一章 软件工程概论 1.软件工程的目的: 倡导以工程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以解决当时出现的软件危机。 2.软件危机: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软件及组成: 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和文档称为软件,程序是计算机任务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规则的描述,文档是为了理解程序所需的阐述性资料。 4.软件工程定义: 软件工程是一类求解软件的工程,它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及管理科学等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创建软件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其中,计算机科学、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成本等管理。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5.软件工程框架及其内容: 目标、活动和原则。软件工程的目标为,生产具有正确性、可用性以及开销合宜的产品。软件工程活动定义为,生产一个最终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主要包括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支持等活动。软件工程设计原则为,选取适宜的开发模型,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支持,重视开发过程的管理。(参考教材教材第2页图1.1,更有利于记忆) 6.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 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方法、软件过程、软件工具、软件开发环境、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软件经济学等。 7.软件开发方法学定义: 是一种已定义好的技术集和符号表示习惯,来组织软件开发的过程,一般表示为一系列步骤,包括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Jackson方法等等。 第二章软件开发模型 1.软件开发模型定义: 是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 2.瀑布模型内容及特点: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存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依固定顺序连接的软干阶段工作,是一种线性模型。各阶段活动为,提出系统需求、提出软件需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每个开发阶段具有以下特征,从上一阶段接受本阶段工作的对象作为输入,对上述输入实施本阶段的活动,给出本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输出传入下一阶段,对本阶段工作进行评审,若本阶段工作得到确认,则继续下阶段工作,否则返回前一阶段甚至更前阶段。瀑布模型最为突出的缺点是该模型缺乏灵活性。 3.演化模型内容及特点: 演化模型主要针对事先不能完整定义需求的软件开发,其开发过程一般是首先开发核心系统,当核心系统投入运行后,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反馈,实施开发的迭代过程,每一迭代过程均由需求、设计、编码、测试、集成等阶段组成,直到软件开发结束。演化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软件开发活动的盲目性。 4.螺旋模型内容及特点: 它是在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两者所忽略的风险分析所建立的一种软件开发模型。沿螺旋模型顺时针方向,依次表达了四个方面的活动,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 5.喷泉模型内容及特点: 它体现了软件创建所固有的迭代和无间隙特征,喷泉模型主要用于支持面向对象开发过程。 6.增量模型内容: 在设计了软件系统整体体系结构之后,首先完整的开发系统的一个初始子集,继之,根据这一子集,建造一个更加精细的版本,如此不断的进行系统的增量开发。 7.瀑布模型、演化模型、螺旋模型之间的联系:相同点是这三个模型都分为多个阶段,而瀑布模型一次完成软件,演化模型分为多次完成,每次迭代完成软件的一个部分,螺旋模型也分为多次完成,每次完成软件的一个新原型,并考虑风险分析。 8.演化模型和增量模型之间的区别演化模型首先开发核心系统,每次迭代为系统增加一个子集,整个系统是增量开发和增量提交,增量模型首先完整的开发系统的一个初始子集,然后不断的建造更精细的版本。第二章结构化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阶段的目标、承担人,以及划分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位于软件开发的前期,它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定义未来系统的目标,确定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系统必须做什么,需求分析工作通常由系统分析员来承担,需求分析分为两个阶段,需求获取阶段和需求规约阶段,另外,需求关心的是系统目标而不是系统实现。 2.需求获取通常面临三大挑战: 问题空间理解、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的不断变化。 3.用户需求的分类及内容: 可以分为两大类,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前者定义了系统做什么,后者定了系统工作时的特性。 4.需求获取的基本原则及内容: 需求获取过程中,划分、抽象和投影是人们常用的组织信息的三条基本原则,划分捕获问题空间的“整体/部分”关系,抽象捕获问题空间的“一般/特殊”或“特例”关系,投影捕获问题空间的多维“视图”。 5.用况(use-case)及其内容,用况之间的关系: 一个用况表示了一个系统、一个子系统或其他语义实体所提供的“一块”高内聚的功能,这样的功能是通过该语义实体与一个或多个外部交互者(称为参与者)之间所交换的消息序列,以及该语义实体所执行的一些动作予以表现的,用况之间的关系为,包含、扩展、泛化。 6.作为一个好的需求获取技术的显著特征: 方便通信(可以通过易于理解的语言),提供定义系统边界的方法,提供定义划分、抽象和投影的方法,鼓励分析员用问题空间的术语而不是软件术语去思考问题和编制文档,允许并提醒分析员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适应需求的变化。 7.需求规约的目的: 是对需求定义进行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二义性和不一致性,并以一种系统化的形式准确地表达用户的需求,形成所谓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8.结构化方法及其手段: 结构化方法是一种系统化开发软件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模块化的思想,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技术对系统进行划分,分解和抽象是它的两个基本手段,结构化方法是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和结构化编程的总称。 9.结构化分析模型的组成及详细内容:(本章重点,涉及综合应用) (1)结构化分析模型及内容: 数据流图(DFD)是一种描述数据变换的图形工具,是结构化分析方法最普遍采用的表示手段,数据字典和小说明为数据流图提供了补充,并用以验证图形表示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以上三者构成了结构化分析的模型。 (2)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数据流图是一种描述数据变换的图形工具,系统接受输入的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变换(或称加工),最后输出结果数据,数据流图由以下四个基本成分组成,加工、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源和数据潭,这四个基本成分是结构化设计方法为表达系统模型的基本概念,这些符号可以覆盖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 加工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单元,用圆圈表示;数据流表示数据和数据流向,用箭头表示;数据存储用于表示信息的静态存储,用两条平行线表示;数据源和数据潭表示系统和环境的接口,是系统之外的实体,数据潭是数据流的最终目的地,数据源和数据潭用矩形表示。 加工的命名原则,顶层的加工名就是软件项目的名字,加工的名字最好使用动宾词组(例:计算费用、准备机票),也可以用主谓词组(例:费用计算、机票准备),不要使用意义空洞的动词作为加工名(例:计算、准备)。 数据流表示数据的数据流向,通常由一组数据项组成,数据流有三种流向,数据流可以从加工流向加工,也可以从数据源流向加工或从加工流向数据潭,数据流还可以从加工流向数据存储或从数据存储流向加工,两个加工之间可以有多个数据流,这些数据流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数据流图也不表明它们的先后次序。 数据流(数据存储)命名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数据流(数据存储)的名字用名词或名词词组,数据流模型是现实系统的抽象,命名时应尽量使用现实系统中已有的名字,把现实环境中传递的一组数据中最重要的那个数据的名字作为数据流(数据存储)的名字,不要把控制流作为数据流,不要使用意义空洞的名词作为数据流名。 (3)数据字典和小说明: 数据字典以一种准确的和无二义的方式定义所有被加工引用的数据流和数据存储,通常包括三类内容,数据流条目、数据存储条目、数据项条目。 小说明是用来描述底层加工的,小说明集中描述一个加工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逻辑关系,即加工逻辑,小说明并不描述具体的加工过程,小说明一般用自然语言、结构化自然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等来描述。 结构化自然语言的语法通常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语法描述操作的控制结构,内层语法用自然语言描述。 判定表分为四个区,一区内列出所有的条件类别,二区内列出所有的条件组合,三区内列出所有的操作,四区内列出在相应的组合条件下某个操作是否执行或执行情况。 (4)建立系统模型的步骤: 结构化分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运用抽象和分解技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过程,首先确定系统边界,画出系统环境图,自顶向下,再画出各层数据流图,定义数据字典和小说明,最后汇总前面各步骤的结果。 (5)建立系统模型的模型平衡规则: 数据流图中所有的图形元素必须根据它们的用法规则正确使用,每个数据流和数据存储都要在数据字典中有定义,数据字典将包括各层数据流图中数据元素的定义,数据字典中的定义使用合法的逻辑构造符号,数据流图中最底层的加工必须在小说明中有定义,父图和子图必须平衡,小说明和数据流图的图形表示必须一致。 (6)建立系统模型控制复杂性的一些规则: 上层数据流可以打包,上、下层数据流的对应关系用数据字典描述,同层的数据流也可以编号对应,包内流的性质(输入/输出)必须一致,为了便于人的理解,把一幅图中的图元个数控制在7±2以内,检查同每个加工相关的数据流,并寻找是否有其他可降低界面复杂性的划分方法,分析数据内容,确定是否所有的输入信息都用于产生输出信息,相应的,有一个加工产生的所有信息是否都能由进入该加工的信息导出。 (7)结构化分析的基本步骤: 通过对现实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或基于需求陈述,建立该系统的数据流图,基于得到的数据流图,建立该系统的数据字典,基于得到的数据流图,对最底层的加工给出其控制结构描述,依据需求陈述,建立人机接口和其他性能描述,通过分析和验证,建立系统完整的需求规约。 10.需求验证及其内容: 需求验证就是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加以验证,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正确性,无二义性,完整性,可验证性,一致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可被跟踪性,可跟踪性,设计无关性,注释。 11.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及其作用: 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一份最重要的文档,它以一种一致的、无二义的方式准确的表达用户的需求,它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作为软件开发机构和用户之间一份事实上的技术合同书,作为软件开发机构下一步进行设计和编码的基础,作为测试和验收目标系统的依据。 12.用符号“+”、“|”、“{}”表达的完备的数据结构: 根据Jackson理论,所有数据结构分为三类,顺序、选择、循环,以上三种符号恰好对应了三种数据结构。 13.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基本结构:引言、概述、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接口、性能需求、属性、其他需求。 本章设计题为DFD建模,为笔试和试验的必考题型,非常重要,考生可参考辅导第264页“建模题”,其中面向对象部分将在后面文章中提及,首先应把重点放在DFD的建立以及定义DD和小说明上。第三章结构化设计 1.软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方法、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必须“做什么”,形成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怎么做”,从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出发,形成软件的具体设计方案,软件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结构化设计方法、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等,结构化软件设计可以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2.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其内容: 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系统的功能需求分配给软件结构,形成软件的模块结构图(MSD),在结构图中矩形表示功能单元,称为“模块” ,连接上下层模块的线段表示它们之间的调用关系,在总体设计阶段,每个模块还处于黑盒子级,模块通过外部特征标识,名字、输入、输出。 3.总体设计的表示形式及其内容(层次图、HIPO图、结构图): 层次图是软件总体设计阶段最常使用的表示形式之一,用来描绘软件的层次结构,图中的每个方框代表一个模块,方框间的连线表示模块的调用关系,层次图很适合于在自顶向下设计软件的过程中使用; HIPO图是由美国IBM公司发明的“层次图+输入/处理/输出图”的英文缩写,HIPO图实际上由H图和IPO图两部分组成,H图就是上面提到的层次图,为了能使HIPO图具有可跟踪性,在H图里除了最顶层的方框之外,每个方框都加了编号; 结构图和层次图类似,图中每个方框代表一个模块,方框之间的箭头(或直线)表示模块的调用关系,在结构图中通常还用带注释的箭头表示模块调用过程中来回传递的信息,尾部是空心圆表示传递的是数据,实心圆表示传递的是控制信息。 4.模块及其组成: 模块是执行一个特殊任务或实现一个特殊的抽象数据类型的一组例程和数据结构,模块由两部分组成,接口和实现模块功能的执行机制。 5.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综合应用):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把数据流图映射成为软件结构,数据流图的类型决定了映射的方法,数据流图可以分为变换型数据流图和事务型数据流图,具有较明显的输入、变换(或称主加工)和输出界面的数据流图称为变换型数据流图,数据沿输入通路到达一个处理模块,这个处理模块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在若干动作序列中选出一个来执行,这类数据流图称为事务型数据流图,并且称这个模块为事务中心,它完成如下任务,接收输入数据、分析数据并确定数据类型、根据数据类型选取一条活动通路。 6.评价软件设计质量的主要准则(模块化、抽象、耦合、内聚)及详细内容: 模块化是好的软件设计的一个基本准则; 抽象就是抽出事务的本质特性而暂时不考虑它们的细节,模块是按照不同的抽象级别安排的,高层抽象模块向读者隐藏了功能实现的细节,这就是信息隐蔽,模块之间相互隐藏自身的实现细节对一个好的设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耦合是对不同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度量,紧密耦合是指两个模块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关系,松散耦合是指两个模块之间存在一些依赖关系,但他们之间的连接比较弱,无耦合是指模块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连接; 耦合的强度依赖于以下四个因素,一个模块对另一个模块的引用,一个模块向另一个模块传递的数据量,一个模块施加到另一个模块的控制的数量,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程度; 从强到弱的几种常见的耦合类型,内容耦合,一个模块直接修改或操作另一个模块的数据;公共耦合,两个以上的模块共同引用一个全局数据项;控制耦合,一个模块在界面上传递一个信号控制另一个模块,接收信号的模块的动作根据信号值进行调整,称为控制耦合;标记耦合,若两个模块至少有一个通过界面传递的公共参数包含内部结构;数据耦合,模块间通过参数传递基本类型的数据,数据耦合是最简单的耦合形式,系统中至少必须存在这种类型的耦合; 内聚度量的是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互关联的强度,如果一个模块的所有成分都直接参与并且对于完成同一功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则该模块是高内聚的; 从低到高的几种常见的内聚类型,偶然内聚,一个模块的各个成分之间毫无关系;逻辑内聚,几个逻辑上相关的功能被放在同一模块中;时间内聚,一个模块完成的功能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执行,但这些功能只是因为时间因素关联在一起;过程内聚,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成分是相关的,而且这些处理必须以特定的次序执行;通信内聚,一个模块的所有成分都操作同一数据集或生成同一数据集;顺序内聚,一个模块的各个成分和同一个功能密切相关,而且一个成分的输出作为另一个的成分;功能内聚,最理想的内聚是功能内聚,模块的所有成分对于完成单一的功能都是基本的; 内聚和耦合是密切相关的,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力争做到强内聚、弱耦合。 7.结构化设计的启发式规则: 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模块规模应该适中,深度、宽度、扇入和扇出应适中,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性,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 模块的作用域定义为受该模块内一个判定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模块的控制域是这个模块本身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 8.结构化分析与结构化设计的区别: 结构化分析得到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等,属于逻辑模型,结构化设计得到模块结构图,属于程序模型。 9.详细设计阶段的目标、表现、内容: 详细设计阶段的根本目标是确定怎样具体的实现所要求的系统,详细设计以总体设计阶段的工作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总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在总体设计阶段,数据项和数据结构以比较抽象的方式描述,详细设计要提供关于算法的更多细节; 详细设计的模块包含实现对应的总体设计的模块所需要的处理逻辑,主要有,详细的算法,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实施的功能和使用的数据之间的关系。 10.结构化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结构化设计的目标: 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并且只包含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目标之一是使程序的控制流程线性化,即程序的动态执行顺序符合静态书写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观点是要求设计好结构的程序。 11.详细设计的任务,详细设计的工具及其内容特点: 详细设计的任务是给出软件模块结构中各个模块的内部过程描述,也就是模块内部的算法设计,详细设计的工具可以分为图形、表格、语言三种,包括程序流程图、盒图(N-S图)、PAD图、类程序设计语言(PDL); 程序流程图中使用的主要符号包括顺序、选择、循环结构,它的主要缺点如下,程序流程图本质上不是逐步求精的好工具,它诱使程序员过早的考虑程序的控制流程,而不去考虑程序的全局结构,程序流程图中用箭头代表控制流,因此程序员不受任何约束,可以完全不顾结构程序设计的精神,随意转移控制,程序流程图不易表示数据结构; PAD是问题分析图的英文缩写,它用二维树形结构的图表示程序的控制流,PAD图的主要优点如下,使用表示结构化控制结构的PAD符号所设计出来的程序必然是结构化程序,PAD图所描述的程序结构十分清晰,用PAD图表现程序逻辑,易读、易懂、易记,很容易将PAD图转换成高级语言源程序,既可用于表示程序逻辑,也可用于描述数据结构,PAD图的符号支持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使用,PAD图是面向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 类程序设计语 言也称为伪码,它是用正文形式表示数据结构和处理过程的设计工具,PDL具有以下特点,关键字的固定语法,提供了结构化控制结构、数据说明和模块化的手段,自然语言的自由语法,用于描述处理过程和判定条件,数据说明的手段,既包括简单的数据结构,又包括复杂的数据结构,模块定义和调用的技术,提供各种接口描述模式; PDL作为一种设计工具有如下一些优点,可以作为注释直接插在源程序中间,可以使用普通的正文编辑程序或文字处理系统,很方面的完成PDL的书写和编辑工作,已经有自动处理程序存在,而且可以自动由PDL生成程序代码,PDL的缺点是不如图形工具形象直观,描述复杂的条件组合与动作间的对应关系时,不如判定表或判定树清晰简单。 本章设计题为DFD到模块结构图的转换和详细设计工具的具体应用,为笔试和试验的必考题型,非常重要,请考生参考辅导第256页(1)~(7)题,务必每一种题型都熟练掌握。 本章与上一章的设计题是软件工程科目的重点,大约占笔试的35%,占试验的70%,并且前面四章的所有内容大约占笔试的60%,希望读者重点掌握。第四章面向对象方法 1.基本概念: (1)对象在系统分析和系统构造中,对象是对客观世界事务的一种抽象,是由数据(属性)及其上操作(行为)组成的封装体。 (2)类是具有相同结构、行为和关系的一组对象的描述。 (3)属性每一对象的属性是一些有着确定值的、用于描述对象状态信息的数据。 (4)服务为了完成某一任务,一个对象所提供的、并体现其责任的操作。 (5)消息一个对象为实现其责任而与其他对象的通信,在面向对象方法中,对象之间只能通过消息进行通信。 (6)继承表达类之间相似性的一种机制,即在已有的类的基础之上增量构造新的类,前者称为父类(或超类),后者称为子类,如果子类只从一个父类继承,则称为单继承,如果子类从一个以上父类继承,则称为多继承。 (7)操作是类的实例被要求执行的服务。 (8)关联把一组具有相同结构特性、行为特征和语义的链的描述称为关联。 (9)链是对象引用的元组(列表)。 (10)依赖一个依赖规约了两个模型元素(或两个模型元素集合)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 (11)状态一个状态是在对象的生命期内的一个条件,或在对象满足某个条件,进行某个动作或等待某个事件的期间内的一个交互。 (12)事件指可以引发状态转换的所发生的事情。 2.对象的特点: 自治性,对象具有一定的独立计算能力,封闭性,对象具有信息隐蔽的能力,通信性,对象具有与其他对象通信的能力。 3.面向对象方法同结构化方法的比较: 结构化方法强调过程抽象和模块化,将现实世界映射为数据流和加工,加工之间通过数据流进行通信,数据作为被动的实体被主动地操作所加工,是以过程(或操作)为中心来构造系统和设计程序的; 面向对象方法把世界看成是独立对象的集合,对象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一起,提供有限的接口,其内部的实现细节、数据结构及对它们的操作是外部不可见的,对象之间通过消息相互通信,面向对象方法具有的继承性和封装性支持软件复用,并易于扩充,能较好的适应复杂大系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要求。 4.Coad-Yourdon方法: 该方法认为,人类在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普遍运用着下面三个构造法则,区分对象及其属性,区分整体对象及其组成部分,不同对象类的形成及区分。 5.面向对象方法分析阶段的五个主要活动及其内容: 标识类及对象、标识结构、标识主体、定义属性及实例连接、定义服务及消息连接; 两层矩形符号表示类及对象,内层矩形表示类,分为三部分,类名、属性名、服务名,外层矩形表示该类的对象; 标识的结构有两种,一般/特殊结构和整体/部分结构; 精炼主题可以从问题域和接口复杂性两方面入手; 可以从四方面考虑标识属性,原子概念,规范化,标识机制,保持一个可导出的属性。 6.面向对象设计(OOD): OOD分为四部分,问题域部分,保持系统总体结构的稳定性,人机交互部分,任务管理部分,简化总体设计和编码,数据管理部分,包括数据存放方法的设计和相应服务的设计。 7.三种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型(OSA模型): 对象关系模型、对象行为模型、对象相互作用模型。 8.面向对象中特殊的关系集合: 一般关系(isa),一个对象类中的每一对象是另一对象类的一个对象,聚合关系(ispartof),一个对象,称之为聚合,是由一些称之为成分的对象构成的,联合关系(ismemberof),该关系用于生成一个由对象构成的集合,并把该集合看作是一个对象,ismemberof关系总是二元关系; 成员类是联合的子集,对象是成员类的子集,对象是联合子集的子集。 9.对象关系模型图(ORM),对象行为模型,对象交互模型: 对了构造ORM图,OSA给出了五个基本概念,对象、关系、对象类、关系集合、约束为了构造对象行为模型,OSA集中于三个基本概念,状态、触发、动作,OSA借助于状态网,描述对象间的同步交互。 10.统一软件开发过程(USDP)及其阶段: USDP是以用况为驱动的、以体系结构为中心的、迭代、增量的过程,分为初始、细化、构造、移交四个阶段。 本章设计题为标识类、对象,及其属性与操作等,一般与DFD建模题在一起,考参考辅导 第264页建模题的第2问,另外,对象标识在试验考试中也会出现,希望考生多加练习,重点掌握。 本章的理论比较灵活,需理解的记忆,考试的时候要做到举一反三,不能只局限于文字定义。第五章软件测试 1.两种常用的测试技术: 软件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其最大的成本是检验软件的错误、修正错误的成本,以及为了发现这些错误所进行的设计测试程序和运行测试程序的成本,两种常用的测试技术为,基于“白盒”的路径测试技术和基于“黑盒”的事务处理流程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依据的是程序的逻辑结构,黑盒测试技术依据的是软件行为的描述。 2.软件测试及其目标: 软件测试可以定义为,按照规定规程,发现软件错误的过程,软件测试有两个目标,一为预防错误,二为发现错误。 3.软件测试和软件调试的区别: 测试从一个侧面证明程序员的“失败”,而调试是为了证明程序员的正确,测试以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员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一般是以不可知的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测试是有计划的,并要进行测试设计,而调试是不受时间约束的,测试是一个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而调试是一个推理过程,测试的执行是有规程的,而调试的执行往往要求程序员进行必要推理以至直觉的“飞跃”,测试经常是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的条件下完成的,而调试必须由了解详细设计的程序员完成,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由工具支持,而调试时,程序员能利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器。 4.测试用例: 指的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故障而专门设计的一组或多组数据。 5.测试过程模型: 环境模型、对象模型、错误模型。 6.软件错误类别: 结构错误、数据错误、编程错误、接口错误。 7.控制流程图及组成: 控制流程图是程序控制结构的图形表示,其基本元素是过程块、节点、判定,控制流程图与程序流程图之间的差异是在控制流程图中,不显示过程块的细节,而在程序流程图中,着重于过程属性的描述。 8.路径测试的基本策略: 路径测试技术的三种基本策略为,路径测试(PX),执行所有可能的穿过程序的控制流程路径,语句测试(P1),至少执行程序中所有语句一次,100%语句覆盖率(C1)的逻辑覆盖程序最弱,分支测试(P2),至少执行程序中每一分支一次(至少每个判定都获得一次“真”和“假”),100%分支覆盖率(C2)比100%语句覆盖在逻辑上要强,条件组合测试,在逻辑上比C1,C2更强。 9.路径选取的一般规则: 选取最简单的、具有一定功能含义的入口/出口路径,对已选的路径进行演化,选取无循环的路径、短路径、简单路径,选取没有明显功能含义的路径。 10.路径测试的目标: 执行足够的测试,以确保最小的C1+C2覆盖率。 11.事务处理流程图与控制流程图的区别与联系: 事务处理流程图与控制流程图的类同点是使用了相同的概念成分,不同之处是事务流程图是一种数据流程图,链支和过程块的定义有所差异,另外事务流程图的判定节点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而事务流程图中的判定只能是“抽象”,第三点不同之处是事务流程图中存在“中断”的作用,中断可以把一个过程等价的变换为具有繁多出口的链支,对此也要予以抽象。 12.事务处理流程测试的步骤: 获得事务处理流程图,浏览、复审,用例设计。 13.事务处理流程测试要解决的问题: 路径选取、激活、测试设备、测试数据库。 14.合理的测试序列: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有效性测试、系统测试。 15.单元测试及其内容: 单元测试主要检验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模块,单元测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技术,在单元测试期间,通常考虑模块的四个特征,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错误执行路径,单元测试步骤分四部分,首先测试穿过模块接口的数据流,继之进行数据结构的测试,还要进行执行路径的选择测试,边界测试是单元测试中的最后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16.集成测试及其内容: 集成测试是软件组装的一个系统化技术,其目标是发现与接口有关的错误,集成测试是以主控模块为测试驱动模块,设计承接模块替代其直接的下属模块,依据所选取的测试方式,在组合模块时进行测试。 17.有效性测试及其手段: 有效性测试的目标是发现软件实现的功能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不一致的错误,有效性测试通常采用黑盒测试技术。 本章综合应用为设计测试用例,可参考辅导第262页测试题,此类型题目为试验必考题型,在历年的软件工程笔试中(北京大学主考)也是经常出现,测试技术属于软件工程科目的重点之一,希望考生理解并掌握。第六章软件测试 1.两种常用的测试技术: 软件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其最大的成本是检验软件的错误、修正错误的成本,以及为了发现这些错误所进行的设计测试程序和运行测试程序的成本,两种常用的测试技术为,基于“白盒”的路径测试技术和基于“黑盒”的事务处理流程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依据的是程序的逻辑结构,黑盒测试技术依据的是软件行为的描述。 2.软件测试及其目标: 软件测试可以定义为,按照规定规程,发现软件错误的过程,软件测试有两个目标,一为预防错误,二为发现错误。 3.软件测试和软件调试的区别: 测试从一个侧面证明程序员的“失败”,而调试是为了证明程序员的正确,测试以已知条件开始,使用预先定义的程序,且有预知的结果,不可预见的仅是程序员是否通过测试,调试一般是以不可知的内部条件开始,除统计性调试外,结果是不可预见的,测试是有计划的,并要进行测试设计,而调试是不受时间约束的,测试是一个发现错误、改正错误、重新测试的过程,而调试是一个推理过程,测试的执行是有规程的,而调试的执行往往要求程序员进行必要推理以至直觉的“飞跃”,测试经常是由独立的测试组在不了解软件的条件下完成的,而调试必须由了解详细设计的程序员完成,大多数测试的执行和设计可由工具支持,而调试时,程序员能利用的工具主要是调试器。 4.测试用例: 指的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故障而专门设计的一组或多组数据。 5.测试过程模型: 环境模型、对象模型、错误模型。 6.软件错误类别: 结构错误、数据错误、编程错误、接口错误。 7.控制流程图及组成: 控制流程图是程序控制结构的图形表示,其基本元素是过程块、节点、判定,控制流程图与程序流程图之间的差异是在控制流程图中,不显示过程块的细节,而在程序流程图中,着重于过程属性的描述。 8.路径测试的基本策略: 路径测试技术的三种基本策略为,路径测试(PX),执行所有可能的穿过程序的控制流程路径,语句测试(P1),至少执行程序中所有语句一次,100%语句覆盖率(C1)的逻辑覆盖程序最弱,分支测试(P2),至少执行程序中每一分支一次(至少每个判定都获得一次“真”和“假”),100%分支覆盖率(C2)比100%语句覆盖在逻辑上要强,条件组合测试,在逻辑上比C1,C2更强。 9.路径选取的一般规则: 选取最简单的、具有一定功能含义的入口/出口路径,对已选的路径进行演化,选取无循环的路径、短路径、简单路径,选取没有明显功能含义的路径。 10.路径测试的目标: 执行足够的测试,以确保最小的C1+C2覆盖率。 11.事务处理流程图与控制流程图的区别与联系: 事务处理流程图与控制流程图的类同点是使用了相同的概念成分,不同之处是事务流程图是一种数据流程图,链支和过程块的定义有所差异,另外事务流程图的判定节点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而事务流程图中的判定只能是“抽象”,第三点不同之处是事务流程图中存在“中断”的作用,中断可以把一个过程等价的变换为具有繁多出口的链支,对此也要予以抽象。 12.事务处理流程测试的步骤: 获得事务处理流程图,浏览、复审,用例设计。 13.事务处理流程测试要解决的问题: 路径选取、激活、测试设备、测试数据库。 14.合理的测试序列: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有效性测试、系统测试。 15.单元测试及其内容: 单元测试主要检验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模块,单元测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技术,在单元测试期间,通常考虑模块的四个特征,模块接口、局部数据结构、“重要的”执行路径、错误执行路径,单元测试步骤分四部分,首先测试穿过模块接口的数据流,继之进行数据结构的测试,还要进行执行路径的选择测试,边界测试是单元测试中的最后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16.集成测试及其内容: 集成测试是软件组装的一个系统化技术,其目标是发现与接口有关的错误,集成测试是以主控模块为测试驱动模块,设计承接模块替代其直接的下属模块,依据所选取的测试方式,在组合模块时进行测试。 17.有效性测试及其手段: 有效性测试的目标是发现软件实现的功能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不一致的错误,有效性测试通常采用黑盒测试技术。 本章综合应用为设计测试用例,可参考辅导第262页测试题,此类型题目为试验必考题型,在历年的软件工程笔试中(北京大学主考)也是经常出现,测试技术属于软件工程科目的重点之一,希望考生理解并掌握。第七章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1.CASE及其分类: CASE是一组工具和方法的集合,可以辅助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软件开发,在软件开发和/或维护过程中提供计算机辅助支持,在软件开发和/或维护中引入工程化方法,CASE技术有两类,一类是支持软件开发过程本身的技术,另一类是支持软件开发过程管理的技术。 2.软件工具及其发展特点: 用于辅助或支持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运行、维护、模拟、移植或管理而研制的程序系统都称为软件工具,软件工具的发展有以下特点,软件工具由单个工具向多个工具集成化方向发展,重视用户界面的设计,不断的采用新理论和新技术,软件工具的商品化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发展,而软件产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对软件工具的需求,促进了软件工具的商品化进程。 3.CASE工具分类标准: 功能、支持的过程、支持的范围。 4.CASE系统的分类: 支持单个过程任务的工具,工作台支持某一过程阶段或某些活动,环境支持软件过程所有活动或至少大体部分。 5.Wasserman提出的软件工程环境五级模型: 平台集成、数据集成、表示集成、控制集成、过程集成。 6.CASE工作台分类: 程序设计工作台、分析和设计工作台、测试工作台、交叉开发工作台、配置管理工作台、文档工作台、项目管理工作台。 7.测试工作台的组成: 测试管理器、测试数据生成器、预测器、报告生成器、文件比较器、动态分析器、模拟器。 8.软件开发环境(SDE): 软件开发环境是支持软件系统/产品开发的软件系统。 9.软件工程环境(SEE),SEE与CASE的区别: 软件工程环境是软件和硬件的集合,软硬件集成在一起支持整个或绝大多数软件过程活动,包括规约到测试和系统发布等,一个SEE不用于CASE工作台的关键特性是,环境设施是集成的,环境是小组使用,而不是个体开发,提供支持所有活动的配置管理,支持广泛的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