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4084
大小:4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1
《初探挫折教育 (教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挫折教育初探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祁雪莲摘要:文章指出,目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和环境来看,产生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原因与他们成长的环境关系密切。从这层意义上分析,认为应该对他们实行挫折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一,培养他们受挫的恢复力;二,创设和利用现实的挫折情景,磨炼其意志,培养他们的内在自信和乐观。关键词:独生子女学生环境挫折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变,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中小学生自杀率连年上升。故此,独生子女学生的教育应成为人们关注的新课题。在我看来,问题虽然出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但根源应在教育中。我们的
2、家长、学校和社会应承担比青少年自身更多、更大和更主要的责任。而承担责任的方式就是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并能革新教育。基于这种反思,提出应对独生子女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来论述这个问题。一、为什么要开展挫折教育在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主要是基于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来考虑的。从这一层面上要确定:他们身上的问题和缺陷是什么,造成这些的原因如何?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及环境有无关系?这是开展挫折教育的现实依据。如果他们身上的缺陷与环境没有关系,开展挫折教育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一)独生子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3、和缺陷以及产生的原因。1、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独生子女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忽视了其生活的精神环境,加上教育不得法,使其性格和行为特征发展欠佳。正如洛克所言:对意志进行锻炼的最恰当时机是青少年时代。我认为在这个时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对他们终生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些心理素质是适时的。那么独生子女学生身上存在哪些问题和缺陷呢?第一,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独生子女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虽有大人的精心呵护,但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因而需要一定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然而独生子女学生的意志力如何呢?近年来,常有青少年自杀事件发生。北京某重点中学15
4、岁女学生,受老师批评自杀未遂,导致终生残疾;呼和浩特市14岁中学生凯钦自杀等等。这些过早结束生命的事例数目触目惊心。另外,一项调查中在回答“做功课时,遇到电视播放好节目,你怎么办”时,选择“放下功课,看电视”的高达80%。这表明,不少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较强的自控力,没有稳定的内控机制,缺乏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第二,责任心缺乏,常以自我为中心。调查表明,70~80%的独生子女学生缺乏力所能及的责任行为,其“挫折教育”近于空白。他们中多数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除了自我的存在和感受外很少想过对父母、老师、学校乃至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
5、一份责任。凯钦等的自杀就是其例子。第三,缺乏自立,依赖性强。由于是独生,从小就是家庭核心,受家长过多的照顾,在一项研究中,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学独生子女想到的是,找家长或老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其独立性差由此也可略见一斑。第四,成就动机低。独生子女生长环境优越。物质需要的最大限度满足,使他们觉得无需自己再努力,“面包会有的”。已有的调查发现,成就需要较强的孩子仅占12.8%,60%以上的独生子女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内在动力,认知需要低,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第五,品德发展欠佳。独生子女品德不良的比例高于同龄阶段
6、非独生子女,其中明显表现为他们把霸道当英雄,把浪费当大方。在生活上挑吃挑穿,好逸恶劳;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懒散随便;在性格上自私、任性、不合群。当然,须指出,这些现象毕竟是在部分独生子女中学生身上所见,且与独生无必然联系,而与家教和学校教育有相当的关系。第六,“生在福中不知福”,幸福感缺乏。独生子女学生,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报怨父母,报怨学校,而不能将自己与一些贫困地区同龄人相比。遇到挫折,怨天尤人。由于缺乏幸福感,使他们无法乐观地面对挫折,甚至丧失信心。以上六个方面,虽然不能穷尽独生子女学生身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具有代表性
7、,那么产生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原因如何呢?1、产生问题和缺陷的原因分析我认为,独生子女学生所处的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是其问题和缺陷产生的重要原因。首先,从家庭环境看。家庭为其子女提供尽可能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父母的不当教育从幼儿到青少年时,都未改变。大人们的过分照顾,导致他们到中学时仍无独立意识,独立性差,也没有养成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习惯;大人们一味的给予,使他们习惯于接受,而不懂付出和责任,形成自私自利的消极心理;大人们过分宠爱和纵容,使他们感情用事,甚至任性妄为,总
8、之,大人们的过分保护,使他们难有机会得到社会生活的锤炼,一旦进入社会就难以适应。由此可见,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几乎都可在家庭环境中找到答案。其次,学校教育来看。长期以来,“全面发展”就流于口号形式,虽近年来素质教育呼声强烈,目前“教改”方兴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