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

ID:14426710

大小:52.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28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_第1页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_第2页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_第3页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_第4页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2011年l1月第37卷第6期内蒙古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oum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SocialSciencesNOV.2011VoI.37No.6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海菜腔为例普丽春,李文杰2(1.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31;2.河南省淇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南鹤壁456750)[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

2、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关键词]学校教育;彝族海菜腔;传承现状;龙朋镇;思路[中图分类号]G12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11)06—0057—05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而且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

3、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海菜腔,又称"石屏腔","大板桨","大搬桨","曲子",贬称"草曲",是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和建水县等地的一种彝族民歌,集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于一身,音域宽广,高亢如山峰迭起,低缓似溪水潺潺.它被誉为"滇版诗经","没有污染的艺术","民族中的美声唱法","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熠熠生辉的瑰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据调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龙朋镇中小学在传承海菜腔等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着问题和困难,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怀.一,龙朋镇学校教育传承海菜腔等少数民族文化情况龙朋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石屏县北部.境内以彝族,汉族,傣族为主要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龙朋镇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造就了后宝云,施万恒,李怀秀,李怀福等一大批民间艺人.石屏县的"海菜腔",建水县的"沙莜腔","五三腔"和通海县的"四腔"都在龙朋镇汇聚.目前龙朋镇共有小学3l

5、所,完全中学一所即石屏三中.笔者于2010年1月对龙朋镇石屏三中,巴窝小学和龙朋小学等学校传承彝族海菜腔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440份,其中小学组(包括龙朋小学5,6年级部分学生和巴窝小学4,5,6年级的学生)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99.2%;初中组(石屏三中初中部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97%;高中组(石屏三中高中部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此外,还对上述三所学校部分校领导和师生进行

6、了访谈.调查表明,龙朋镇中小学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工作开展得很好,全镇中小学均全面实施彝族烟盒舞课间操,彝族海菜腔已进入巴窝小学,鲁土格村小学,桃园小学和龙朋小学等学校.(一)学校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法1.巴窝小学巴窝小学6个年级共有6个班,每年级一个班,现有在校学生215人,9名教职工,其中8名专任教师.自1990年起,巴窝小学就请民间艺人后宝云老师到校教授彝族海菜腔和彝族烟盒舞,1993至2000年因后宝云到云南民族传习馆*(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民族教育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研究"(课题立项编号为:AMA080

7、005)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普丽春,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文杰,硕士,河南省淇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57?任教而停止.2001年以来,学校利用音乐课,劳动课或课余时间,集中爱好文艺的学生学唱海菜腔,学跳烟盒舞,每周平均六次.2009年l2月,巴窝村文化传习所建成后,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歌舞外,还利用周末到传习所学习,时间为每周六下午2至4点,现有66个学生固定在传习所学习烟盒舞和海菜腔,其他学生有时也会到传习所观看和学习.另外,该校从2008年3月开始全面实施烟盒舞课间操,与国家广播体操交替进行,周二,周四上午大课间

8、跳烟盒舞课问操,周一,周三,周五做广播体操.巴窝小学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较好的学校,该校学生对彝族烟盒舞和海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