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4424499
大小:5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8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三、授课时间:2013-10-29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④背诵经典文段。(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
2、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
3、标题:孟子的养气说)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1、记字音恶乎长 不慊于心 馁也 揠苗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4、辨活用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
4、乱,使……改变,使……屈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使……坚韧)人恒过(名作动,犯过错)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作名,内,外)5、析句式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者矣(定语后置)助之长者,揠苗也(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状语后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状语后置)三、以点带面,温故知新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充:我见相如必辱之。之,第三人称不知将军狂之至此之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之二又何如指示代词,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之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之,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定语后置的标志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用在时间伺候动词后面,舒缓语气协调音节作用,不译四、对话探究,研读文本1指名朗读前两则,全班齐读第三则2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话题是“浩然之气”3学习第一则《孟子·公孙丑上》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1)、何谓“浩然之气”?(用原
6、文回答)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生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2)何为“道义”?师补充:周振甫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
7、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崇实《孟子“养气”说浅议》)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喻“气(人格或美德)”?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3、探究: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生答:“集义”。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这是明代文人杨继盛
8、遭奸相严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